国庆、中秋假期,焕新升级后的南京科技馆,日均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南京科技馆为什么火?馆内与孩子对弈的五子棋机器人,由科创企业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让文物“活”起来的全息光影秀,则依托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产品。南京科技馆打造“馆—企—研”协同新模式,与本土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将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成果直接“搬”进展厅,让科创为科普赋能。馆长张志强表示,南京有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是科普资源的“富矿”。
如今,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速度推进。打破前沿科技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隔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基础,科技馆肩负重任。然而,有的场馆布展一成不变,展示成果明显滞后;即便是新展,也因缺乏对应用场景的深入剖析,没有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难以引发青少年的兴趣与思考。将实验室、生产线上的最新成果引入展览空间,有助于回应公众对前沿科技的热切期待。
科普不是静态的知识陈列,而是创新成果的动态呈现;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多方的互动共创。缩短科普与科创的“时间差”,就要让研究机构与企业为科普场馆带来持续更新的展品资源,让科普场馆不断打通公众感知前沿科技应用的渠道。打造同频共振、双向赋能的良性生态,将更好实现科研探索、产业应用和公众科普的同步推进,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科普工作唯有打破围墙,才能“追”上时代,“追”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这既需要科普场馆主动求变,也需要有关部门做好政策支持和引导服务,打通机制堵点与资源壁垒,让科普与创新并肩而行。
(摘编自《南京日报》,原题为《深挖高企“富矿”,让科普“追”上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