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蝶变新陇南
——“十四五”以来陇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马小龙
山河为卷,岁月作答。
当“十四五”的指针在秦巴山区的林海间、白龙江的碧波里悄然转动,陇南这片曾因“蜀道难”闻名的土地,以破茧成蝶的姿态书写出全新篇章。陇南地区生产总值在2021年突破500亿元,2023年突破600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今年有望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6.6%,高于“十三五”时期。
“五年来,陇南市聚焦‘三城五地’目标定位,自我加压、苦干实干,着力建设‘产业兴旺、创新开放、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和谐幸福’高质量发展新陇南,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在10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陇南专场上,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介绍道。
陇南科学研判基本市情,深入分析阶段性特征,确立了建设甘肃绿色发展典范城市、甘陕川接合部魅力城市、“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城市,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文旅康养胜地、交通物流要地、投资创业洼地、美好生活福地的“三城五地”目标定位,用实干与创新,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协调发展的脉络中稳中有进,在开放融通的棋局中落子有声,在生态保护的画卷中添绿增彩,在民生改善的实践中温暖人心,让“陇上江南”的每一寸土地都迸发着蓬勃生机,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时代画卷。
产业提质 特色赋能——以“产业厚度”支撑“发展高度”
五年来,陇南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立体交通网络让“蜀道难”一去不返。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脊梁,特色是区域竞争的灵魂。
“十四五”以来,陇南把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上,提出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生态,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地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形成了“四抓四提”重点举措。坚持打特色牌、走创新路,培育形成14条优势产业链。其中有色冶金、中药材、现代物流、花椒4条产业链产值已突破百亿元,构建了具有陇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陇南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农业结构优化、以精深加工牵引特色产业增值。通过标准化种养、精细化加工、园区化布局、链条化拓展、集群化建设、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营,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80亿元增长至350亿元。
五年来,陇南实施市列重点工业项目147个,2024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三五”末的4.1倍,固定资产投资连续18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企业由75家增至151家。逐步形成以有色冶金、非金属、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白酒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实现零的突破。武都区、宕昌县建成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礼县光伏组件制造项目顺利落地。全市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79家、省级创新型企业77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户,工业经济的“钢筋铁骨”愈发强健。
山水为媒,文化为魂。陇南着力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武都万象景区、礼县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等先后开园运营,文县《白马盛典》实景演出广受好评。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4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213%。
在陇南电商产业园,主播们热情推介“武都花椒”“陇南油橄榄”,订单不断;全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数据流转,支撑着智慧城市的运转。陇南持续擦亮“陇南电商”金字招牌,探索形成电商“七路助农”新模式,大力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从无到有培育跨境电商企业77家,在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布局4个海外仓,全市电商累计销售额达546亿元。
协调发展 振兴乡村——以“协调力度”提升“共富程度”
棋弈之势,重在布局;发展之要,贵在协调。
五年来,陇南抢抓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统筹兼顾、协调并进,不断推动形成产业互补、城乡互融、区域合作的协调发展关系,充分发挥其叠加效应、协同效应和融合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成县、徽县聚焦工业提质、白酒酿造、有色冶金产值节节攀升;西和县、礼县深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链附加值显著提升;两当县积极开展“全域有机”试点,“生态资本”正转化为“富民资本”;武都区、宕昌县、康县、文县依托生态资源,全域旅游收入屡创新高……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让陇南经济百花齐放,破“一枝独秀”之局,成“春色满园”之景。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陇南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让乡村振兴画卷更加绚烂,在协调发展中迈向共同富裕。
通过全面推广运用“一键报贫”机制,陇南完善动态监测帮扶闭环,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1万户12万人,强化“一户一策”精准帮扶,72.1%的监测人口稳定消除风险。重大疾病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实现重点人群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乡村振兴,产业帮扶是关键。陇南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化养殖为牵引,累计投入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近100亿元,加力推进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7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和到户产业项目。
同时,坚持把重点帮扶县作为重中之重,累计实施补短板项目3400多个、总投资近200亿元,20户以上的自然村组硬化路实现全覆盖,建制村通邮率、4G宽带入户通达率达到100%。
过渡期以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6%,重点帮扶县生产总值、一产增加值分别增长48.7%、39.5%,群众的增收渠道在产业与就业的融合互促中不断拓宽,发展动能在精准滴灌与集中支持下显著提升。
开放融通 内外联动——以“开放广度”拓展“发展维度”
五年来,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
“人难于行,物难于运”,曾是陇南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破解发展困局,“十四五”以来,陇南坚持“交通先行、招商为要、环境为基”,以大交通构建大格局,以大招商汇聚大动能,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从“边陲末梢”跃升为“区域枢纽”。
路通,则百业兴。如今的陇南,立体交通网络让“朝发夕至”成为现实。五年来,陇南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兰渝铁路成为连接西北与西南的重要纽带,陇南作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
招商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交通的突破,为陇南招商引资打开了大门。
陇南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围绕14条优势产业链,逐链制定建设方案,绘制全产业链图谱,通过多种方式,吸引项目落地。累计签约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438个、实现省外到位资金981.9亿元,分别是“十三五”时期的1.5倍、3.5倍。紫金矿业、上海电力等一批500强企业在陇南投资兴业,为陇南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陇南坚持“筑巢引凤”与“固巢养凤”并重,以最优环境吸引企业、留住企业。
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跃升至第三十七名;企业开办实现“进一门、到一窗、一次办”实行清单化管理、跟踪式调度,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陇南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让“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陇南营商环境的鲜明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