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短剧当道,长剧何为?

来源/ 法治周末 作者/ 作者:郑超 时间/2025-10-18 13:43:24

近年来,微短剧崛起成为中国影视行业最受瞩目的现象之一。《法治周末》记者观察到:在多场行业活动中,“长剧创作如何应对微短剧冲击”这一话题被频繁提及。部分长剧从业者以开放心态主动拥抱变化,投身于短剧创作。但对于编剧而言,写长剧和写短剧“完全是两回事”。

01

“隔行如隔山”

从创作角度,编剧如何看待长剧与短剧的区别?之前参与中长剧和长篇小说创作,近年入局短剧的女频编剧、小红书用户zzz(网名)这样举例:对于女主角“全家被杀”的情节,长剧编剧往往从雨夜、打雷、摇曳的烛火等氛围感环境起手,做画面铺垫。但同样的情节放在短剧里,观众是没有耐心先看3秒空镜的,短剧编剧很可能直接就写杀手如何一刀刀捅向女主角至亲……也即用极致行动“做情绪”。

这位编剧感叹,长短剧区别之大,让她感受到了“隔行如隔山”。她解释说,长剧需要营造真实的环境、构建因果逻辑,让观众体验人物更细腻饱满的情感。而短剧因为体量缘故,从头到尾要做的都是快节奏、强刺激的情绪,“情绪是重中之重”。此外,长短剧的受众构成是不同的,目前观看短剧的主力军年纪更大、生活地区更下沉。zzz在小红书发布的关于长剧和短剧区别的帖子,获得不少网友共鸣。

评论区里,有网友表示,自己爱看短剧是因为短剧类型多,题材新,剧情“无注水”。

有网友提出建议,希望女频剧的女主角“少说多做”,因为“行动才是硬道理,通过行动表达的道理观众自然能懂”。还有不少网友在帖子下留言称,真正的好剧,无论长短观众都愿意买单;爆款剧之所以会“爆”,是有一定原因的。

02

长剧集创作者“措手不及”

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今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634.3亿元,甚至在2027年有望冲击千亿关口。截至2024年12月,参与这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已超过8万家,主体构成极为多元,既有以阅文集团、中文在线为代表的网文业务公司,也有大批MCN机构、广告公司、品牌方以及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加入赛道,形成跨界融合的格局。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八届初心榜青年视听展主题演讲环节中,柠萌影视董事长苏晓也提到微短剧对长剧集的冲击。

苏晓在演讲中分享了一组数据:目前,仅有4家视频平台主导采购或定制剧集。从发行许可证数量来看,已从前一年的355部下降至去年的281部,而今年这一数据仍在持续下滑。他表示,当前剧集产业到了需要颠覆式创新的节点。

今年以来,苏晓一直在观察市场的变化、用户内容消费趋势以及审美的变迁。他还注意到,不少从业者感到意志消沉,许多年轻人开始转行,有的投身微短剧,有的则彻底离开了影视行业。

对此,苏晓形容说,长剧集创作者在面对微短剧的冲击时,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苏晓表示,微短剧与长剧更像是两类不同的产品。微短剧可被比作“拇指剧”——用户以秒为单位停留,在指尖划动间决定内容的去留,本质上是一种一次性的快消品。而长剧集属于“沉浸剧”。尽管现代观众很难完整追完一部长剧,但对于他们真正喜爱的作品,仍会以小时甚至天数来计算投入。长剧需要细细品味、引发思考以及强烈的情感代入。在他看来,用户并未完全抛弃长剧。长剧集既非朝阳产业,也未至穷途末路;它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但目前仍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03

如何看待“长短之争”

自微短剧走红以来,“长短之争”便未曾停歇。面对这一新兴形态,长剧创作者的态度呈现分化:一部分人以开放心态主动拥抱,甚至亲自投身短剧创作;另一部分则对其持谨慎、批判态度,认为部分短剧难以承载更深厚的艺术价值。

记者注意到,第八届初心榜青年视听展上,来自长剧、短剧领域的6位代表编剧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分享了他们对长短剧发展趋势的洞察。其中,几位长剧编剧表示,短剧带来的冲击,首先体现在长剧观众的流失上。

长剧编剧南镇注意到,在和甲方开会时,“长剧向短”这个词频繁出现。“虽然没有具体说一定要如何去做,但这已经成为大家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南镇指出,短剧拥有吸引观众的“先天优势”——它能迅速挑起观众情绪、集中大众的注意力。而这种高效即时的情绪调动能力,是传统长剧难以企及的。在具体创作中,南镇与甲方团队探讨过“长剧短做”的可行性。在她看来,“长剧短做”不能照搬形式,而是要思考如何借鉴短剧的叙事与冲突强度,让长剧同样保持强劲的戏剧张力。

不过,在加快节奏上,南镇持审慎态度。她强调,长剧的节奏有其独特逻辑:它需要细腻的铺垫,并依赖于人物的成长与转变。若盲目追求短剧式的高频刺激,反而会因“贪多嚼不烂”而破坏故事的完整性。

编剧刘芳在做项目时收到过来自甲方的希望剧情节奏能“更快一点”的反馈。在创作中,刘芳考虑过“情绪前置”,提升反转。但她觉得,如果像短剧那样把所有的矛盾或者是高潮都集中,对长剧来说并不可取。

刘芳表示,长剧需要浸润式情感、人物长期相伴,节奏要快慢结合。在她看来,长剧创新可以尝试题材融合(如探案+武侠)、角色视角转变、“高概念”题材等(规则怪谈、软科幻)。

对于很多长剧编剧而言,过去的写作风格更倾向于“娓娓道来”。但在当下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刘芳意识到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调整。至于调整的尺度与方向,这位编剧正在实践中逐步摸索。

编剧房远认为,长短剧是不同产品,长剧如向微短剧学习,需要注意题材的不同。同时,作品创新应考虑题材、人物、桥段、风格等多个层面。

对于节奏的本质在于张弛有度,而非一味求快的观点,房远表示赞同。他以某部电影的剪辑过程为例:资方最初要求“前情提速”,剪辑师便堆砌画面,结果反而显得冗长——因为观众在不了解人物与故事的前提下,只会感到一串无意义的镜头扑面而来,“心理时间”反而被拉长。而当成片将开篇节奏适当放缓,扎实地建立人物关系和情境后,叙事流畅度自然加快了。因此,房远相信,长剧创作固然需要向短剧汲取经验,但绝不能简单地“以快论英雄”。

短剧编剧彭雨虹表示,微短剧早期聚焦下沉市场,特点是短平快,追求爽感,后期则关注题材的多样化,校园、古装题材逐渐增多。微短剧的发展需要先留住观众。编剧李奕兵则认为,微短剧是“内容生产机制革新”,微短剧不应向长剧学,而应向好内容学、向用户学。编剧叶非夜认为,微短剧用户垂直细分,影视行业未来“无长短之分,只看故事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许多编剧的共识是:长剧和短剧并不存在激烈冲突,二者正在互相影响,为彼此带来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法律专家就微短剧的行业生态与监管路径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在“初心榜文化产业法律论坛”上,有专家指出,当前针对微短剧的监管并未采取强力干预,其背后蕴含着为新兴业态预留发展空间的审慎考量。法律服务的价值在于为行业提供更具前瞻性与个性化的合规方案,陪伴其不断走向规范与成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