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微短剧极具特色,并且走向了海外。
我们正处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以一种视听化的传播方式,进入社交媒体中,并且形成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作为新兴的网络文艺形式,微短剧具有制作成本低、时长紧凑、题材多元、观众互动性强等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并在叙事中呈现出以人设建构凸显社群黏性、叙事网感化、主线突出、体验惊奇、题材多元等特征。在传播中,则呈现出多维传播、权威传播、沉浸式传播、精准传播、联动传播、跨界传播六大特征。微短剧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动态的,甚至是运动的概念。
原来视听用户叫“观众”,今天更多使用“用户”这个概念。一词之变,其实是行业内在机理的变化。今天,用户是以消费的心态来享受视听产品,在此基础之上,微短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非常迅速。
与此同时,微短剧作为代表性的视听形态,不仅追求创作质量的提升,更致力建立自己的品牌标识。无论是长视频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艺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一些庸俗、低俗、恶俗的剧正在被市场淘汰。伴随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呼唤更多精品力作,社会赋能、叙事创新、视听沉浸、社交互动等,都给微短剧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今天对于微短剧产业来讲,既是高光时刻,也是重要的拐点时刻。暑假的时候,我走访了长三角和福建的21家视听企业,尤其是微短剧制作基地,虽然大家在踊跃进入这个市场,但是都在思考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无视频不传播,无平台不触达,无情感不共情,无品牌不持续。微短剧正在改变全民的视听消费习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外拓展,向内突破,我们认为这是微短剧的四个维度。
微短剧需要扎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扎到现实生活的土壤当中。创作者不能冷眼旁观,应该热情地去拥抱真实的生活。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探索,让作品既避免空洞,又能兼具人间烟火与真挚情感。没有烟火气就失去了生活的质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向外拓展,即全球话语、故事共建,也就是微短剧出海。向内创新,则是微短剧创新体系的建构。
讲好中国故事,倾听中国声音,我们希望微短剧以一种轻快的方式,内在地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中国人朴素的情感、性格以及含蓄的东方审美和意境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视协微短剧委员会副会长 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