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西咸新区打造微短剧产业集群

来源/ 央广网 作者/ 作者:王若鸿 时间/2025-10-17 18:14:28

晨曦初露,西咸新区沣东大轴线微短剧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各剧组几十号人员正忙于开拍准备工作:化妆师紧张给演员们化妆,拍摄组忙于调试设备和布景,实景影棚内三组拍摄剧组将同步拍摄都市情感短剧,编剧团队围坐讨论拍摄细节,键盘敲击声与创意火花交织……

IMG_256

剧组在沣东新城新轴线影视基地拍摄现场(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西咸新区通过持续壮大拍摄基地、打造短剧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实训等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微短剧产业集群。西咸新区正朝着建设全国微短剧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在“小屏幕”上书写“大精彩”。

壮大拍摄基地:构建新场景支撑精品创作

多场景、规模化微短剧拍摄基地是产业落地的基础和关键。西咸新区统筹和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本,盘活西咸文创小镇、新泥河村等闲置园区、废旧厂房和利用文旅景区、会议中心等,打造高标准拍摄基地。目前,西咸新区已评定了造梦工场、十里沣河、沣东大轴线等五个微短剧拍摄基地,形成8万平方米平拍摄面积,500余个主题拍摄场景,场外拍摄场景面积超过6000多亩,吸引全国30%左右的微短剧团队前来拍摄,累计已拍摄微短剧1000部以上。

“对微短剧而言,好场景是基础,新场景很关键,也很受剧组欢迎,我们通过精细化集中布景、统筹更多新外景,降低短剧拍摄制作综合成本,支撑微短剧规模化和精品化发展。”十里沣河影视基地负责人谢飞表示。

“西咸新区依托以马王街道大泥河村为代表的城乡空间资源和以十里沣河文旅带为代表的文旅资源,创新打造西部微短剧影视产业基地,构建了一条以微短剧产业发展推动新区城乡融合的特色化路径,不仅有效激活了沉睡的城乡空间资源,带动城乡居民通过当群演、供场地、出租道具等方式增收致富,更为周边餐饮、住宿、文娱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已成为西咸新区推进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的优秀案例和示范样板。”西咸新区自贸办专职副主任袁志杰表示。

打造短剧园区:建设一流微短剧产业集群

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园区化集聚、集群化发展。西咸新区正在按照这个目标方向发展布局微短剧产业,未来2—3年内将形成3—5个微短剧产业园区。“目前,在西咸新区国际文创小镇已注册落户了陕西文无传媒等微短剧及相关企业30余户,初步形成了微短剧园区化集群发展。”西咸新区文旅集团总经理刘青表示。

2025年4月,西部国际短视频基地落户秦汉新城,这是西咸新区布局的又一个微短剧产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基地占地158亩,拍摄面积53000平方米,打造“一基地四平台”微短剧全产业链生态,涵盖AI+微短剧制作,微短剧AI审查、投流发行、短剧出海等功能,重点布局古装与年代剧场景,未来将汇聚一批微短剧企业。预计年孵化微短剧超500部,AI技术将制作周期压缩30%,微短剧产值突破1亿元。”西部国际短视频基地项目负责人王忆表示。

陕西文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累计出品过千万充值票房竖屏短剧超40部,红果爆款短剧超10部。“2025年我们持续在剧本内容方面发力,扩大编剧队伍,并单独成立了剧本工作室,正式对外合作,加强剧本创作,提高剧本的质量和创新性,避免同质化,推出更多的精品爆款短剧。”企业负责人巨锦龙表示。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乐派影业构建了覆盖短剧策划、拍摄、宣发的全流程体系。“公司2025年深化,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策划《九州万境·大梦千年》系列,首批项目《剑魂》《初相见》融合历史场景与非遗元素,依托完善的制片体系与年产能优势,乐派影业持续以精品内容推动横屏短剧行业升级。”乐派影业总经理高玉飞介绍。

目前,西咸新区已集聚微短剧及配套相关企业50余家,其中已培育微短剧规上企业10家企业。《老盔有了新主人》《以爱为契》等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人活一口气》获得了陕西省“优秀微短剧”奖项。先后制作了30余部票房超千万的爆款微短剧,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成为叫好又叫座的行业现象级作品。2025年《小镇茶香恋习作》已被列入省市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西咸新区将微短剧产业作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新业态和增长极,全力打造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投流发行、版权保护、平台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孵化、产业配套、政策扶持、人才培训、营销推广等于一体的微短剧产业集群,聚力微短剧产业专业化和精品化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服务链和生态链,构建西部一流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为西安打造“微短剧之都”、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注入文化新动能。”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副局长杨彬彬表示。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一流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

西咸新区设立微短剧产业服务中心,针对微短剧产业各环节,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着力解决和协调短剧产业招引、公司注册、剧组拍摄、人才招引、业务培训、税务协调、宣传推广等,同时设立了省级版权工作站和微短剧创作基地,持续完善工作和生活配套,通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产业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目前,陕西省版权局在西咸新区设立了十里沣河影视基地等3个省级版权工作站,构建覆盖全区的版权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作品登记、法律咨询、培训、保护、交易等“一站式”服务。“版权保护不仅维护创作者权益,更激发微短剧行业创新活力,利于推动版权资源向产业价值转化,让优质内容成为产业发展的永动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东表示。

深海鱼总经理芦朕说:“我们公司当初在选址时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西咸新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优质的营商环境。从我们一开始咨询落户政策,文旅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非常热情,全程提供 “一站式” 专人服务,帮我们及时解决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很多手续上的难题。而且,西咸针对影视类企业有很多扶持政策,多次举办省市政策专题宣讲和培训,还注重打造良好的微短剧产业链和园区,为我们在影视创作中和企业运营中节省了很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这种良好营商环境和浓厚的产业氛围,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建立实训基地:缓解短剧专业人才紧缺

为缓解和解决微短剧产业各层次专业人才紧缺问题,西咸新区组织并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微短剧全产业链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在西咸国际文创小镇建成十里沣河微短剧实训基地,与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家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建立人才就业培训基地,开设了微短剧编剧、拍摄、制作、发行、投流等专业课程,为学员提供实战演练。

在新轴线影视产业基地启动“我在西咸拍短剧”群演专题公开课,将打造全省最大群演工会,弥补西安群演市场人才短缺现状。2024年新区累计培训专业人才突破5000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短缺问题。

IMG_257

“我在西咸拍短剧”2025年群演专题公开课(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介绍:“我们将整合优势影视资源,加强与西咸新区在微短剧领域交流与合作,共建微短剧实训基地和产业示范基地,共同培养一批短剧专业人才、推出一批精品短剧、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逐渐完善微短剧生态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