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尼演员在东莞松山湖完成最后一个镜头,当波兰片场的佛山团队将欧洲节日元素融入东方表达,这些散落在海内外的拍摄场景,正汇聚成粤港澳大湾区短剧出海的产业洪流。
在上篇的个案报道中,我们见证了深圳团队“中国制作+东南亚文化”的融合实践、佛山团队“国内预制+海外补拍”的创新模式,以及 Reelbuzz平台从互联网跨界切入印尼市场的独特路径。
而当视角拉高至产业全局,一个更清晰的图景逐渐浮现:行业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425亿电影票房规模,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80亿元。
在这个高速增长的新业态中,大湾区以后来居上之势快速“突围”:短短几年间,已形成广州、深圳“双核驱动”格局,又沿珠江口串联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资源,构建起规模化影视产业带,最终在全国与北京、西安、郑州等短剧“重镇”分庭抗礼,以“燎原之势”成为短剧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场由跨界玩家主导、以互联网逻辑驱动、靠城市协同支撑的产业浪潮,正让大湾区成为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新引擎。
新业态出海“竖”帆
湾区成重要“增长极”
中国短剧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业态的快速迭代与格局的动态调整。作为行业“陪跑者”,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微短剧微电影工作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短视频专委会副会长、苏打水®文化创始人龙京晶将这一高速发展期大约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2019-2021年的横屏短剧时代,网络视听的商业模式依附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靠会员分账与观看时长盈利,“当时没有红果,只有爱优腾芒,还是横屏的天下”;同时,抖音、快手也开始出现一批MCN机构孵化的达人短剧帐号。
2022-2023年的竖屏野蛮生长时代,小程序等成为主要载体,采用“前几集免费、后续付费”的网文逻辑,催生出九州等头部平台;
2023年至今的免费短剧时代,主打“免费短剧”的红果APP上线后,以“免费+广告”模式颠覆市场。龙京晶介绍:“现在的微短剧,也慢慢有S级、A级评级,未来可能会有VIP会员、超前点播,跟曾经的爱优腾芒越来越像。”
短剧发展迭代背后,是产业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广东省短剧产业专委会会长、粤港澳微短剧产业联盟主席邓集飞预计,在中国短剧出海“大军”中,大湾区贡献了五到七成的出海产能。“广州拥有整个产业链头部的投流公司,深圳聚集了山海短剧、漫森短剧、百川短剧这些头部出海平台,佛山有成熟影视基地,东莞有高效拍摄配套,整个‘制作-分发-运营’生态已经跑通了”。
在国内市场,咨询机构iiMedia Ranking发布的《2025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榜十强城市》,并不占据传统短剧制作优势的广州、深圳,已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位,与传统影视资源密集的北京、以低成本拍摄基地优势著称的西安以及横店所在的郑州,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深圳和广州是湾区的‘双核’,各有侧重又相互补位。”邓集飞分析,深圳凭借政策利好、区位便利、资金协同、人才聚集和出海生态成熟四大优势,成为短剧出海的“首选地”。
邓集飞认为,深圳毗邻香港、澳门,而香港汇聚了众多知名电影导演、明星,他们在影视创作和人才培育上有成熟完整的产业化经验,将为深圳短剧生态的搭建和完善提供强力支撑;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出海资金结算、外汇处理快;能快速招到投流、剪辑、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其他城市没这个密度”;广州除了从游戏产业迁移而来的强大投流能力,还凭借内容创意与政策对接能力,在“短剧+文旅”“短剧+品牌”等融合业态上率先突破。
这种双核驱动模式,让湾区在短剧出海赛道上具备了“后发先至”的优势——相较于北京、西安等早期发展城市,湾区更能快速响应海外市场需求,形成从内容制作到全球分发的完整链路。
新赛道涌入新玩家
跨界者重构产业基因
2024年,当国内短剧市场陷入“成本高企、利润压缩”的内卷困境,出海赛道却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玩家”——他们并非传统影视从业者,而是从文旅、电商、游戏、互联网等领域跨界而来,带着不同行业的经验与思维,重构着短剧产业的人才基因。
邓集飞自身的转型就是典型样本。这位曾深耕文旅行业的从业者,长期参与景区策划、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项目,2024年10月从北京来到深圳接触短剧行业后,敏锐洞察到赛道潜力。2025年7月创立籁飞集团(LiteFly),旗下小程序为全球精品短剧信息交易平台,同时发起成立粤港澳微短剧产业联盟,与深国际合作将前海数字小镇超5万平米产业空间打造成“大湾区短剧出海产业基地先行示范区”。
他认为:“短剧未来的方向是精品化和产业化,精品化需要以各地差异化文化元素为创作基础,创新变现模式,激活市场需求,产业化的前提是需要有较强的产业策划和运营能力、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整合能力,将短剧与文旅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盘活各地闲置资产,解决就业,推动文旅产品的转型升级,因此跨界人才在产业融合上相较传统影视人具备一定优势”。
类似的跨界故事在湾区不断上演。漫森文化公司CEO黄浩荣有着10年电商广告经验,曾任职腾讯、字节跳动负责电商广告业务,2022年离职创业时,正是看中了短剧与电商的“逻辑共通性”。
黄浩荣对记者表示:“电商是卖真实商品,短剧是卖‘剧’这个虚拟商品,两者都是通过互联网广告抓取流量、锁定目标人群,再用‘产品’完成转化。”他的合伙人则来自网络社交工具开发领域,“商业化逻辑和短剧也相通,所以我们一拍即合”。
Reelbuzz内容负责人李可可的转型,带着鲜明的“湾区创新”印记。她毕业后来到深圳,在上市游戏公司工作,2022年底受游戏行业老板邀请加入短剧创业。期间参与的互动影游《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系列大获成功。
“他说‘竖屏短剧未来是百亿市场,出海是趋势’,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个机会。”从游戏跨界到短剧,李可可发现“互动叙事”与“节奏把控” 有共通之处,“我们做短剧,比纯影视背景的人更懂‘用户思维’,比纯游戏背景的人更懂‘内容创作’。”
龙京晶的转型则源于对行业痛点的突破。2019年之前,她负责艺人经纪工作,即便对接全体系资源,仍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为了“往产业链上游走”,拥有内容生产能力和深厚资源链接能力的她,转型短剧制作,2020年成立苏打水®文化。
这些跨界者的涌入,恰好契合了短剧行业的人才需求。“短剧不是传统影视的缩小版,它更需要具备跨领域运营、资源聚合、市场化思维的人才。”邓集飞指出,2020年短剧才被正式定义,2023-2024年进入爆发期,多数从业者均为跨界进入,“广告行业的人懂节奏把控,互联网行业的人懂流量转化,文旅行业的人懂资源整合,这些能力可以加快推动这个文化新业态快速成长。”
新玩家的新打法
互联网逻辑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漫森文化CEO黄浩荣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特殊的“产能表”:每月产出20-30部精品短剧,从开机到成片仅需14天。这个速度,是传统影视团队难以想象的,却精准契合了短剧“短平快”的行业特性——而这背后,是互联网逻辑对传统影视创作的彻底改造。
“短剧的本质是互联网生意,不是传统影视生意。”黄浩荣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在他看来,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逻辑倒置”:传统影视是“内容创作驱动”,先有产品再找观众;短剧是 “用户需求驱动”,先定人群再做产品。
“2022 年很多粗暴劣质的微短剧,很洗脑、很无脑,但当时我们洞察到,这些人群就是不想动脑筋,爽完就够了——这就是用户需求,不是我们想做什么,而是用户要什么。”他以公司爆款《重生回夫君大婚时,他逆风翻盘》为例,“这部剧在红果短剧观看量破10亿,核心是抓住了女性用户‘逆袭爽点’的需求,剧本里每个冲突点都经过数据验证”。
这种互联网思维,贯穿在内容制作、效率管控与商业变现的全链路中。内容制作上,黄浩荣的团队“不刻意招传统影视院校人才”,更青睐广告、电商、短视频背景者:“传统科班编剧接受的是系统性艺术教育,有‘艺术坚持’,很难改变思考方式,他们想‘讲好故事’,我们想‘让用户看完还想看’。”漫森文化公司要求新编剧前三部剧必须跟着剧组,“在一线听‘炮火声’,知道拍摄现场哪些东西必要、哪些好实施,避免纸上谈兵”。
效率管控上,互联网行业的“快速迭代”逻辑被移植过来。“短剧行业要求‘短平快’,一部片子从开机到成片,基本上14天的制作周期。如果找传统大电影团队,可能得拖到一到两个月才能成片,节奏完全跟不上。”黄浩荣对比,传统影视人追求“精美画面、完整剧情”,但短剧更看重“效率与落地性”,“我们一个月要出20-30部,传统团队的节奏根本撑不起这个产能”。
商业变现上,短剧延续了互联网“流量变现”的核心逻辑。
“短剧上线后,很多是用广告投放ROI模式做回收——通过互联网广告抓流量,用剧本身做转化,这和电商‘流量获客-转化’逻辑一样。”黄浩荣透露,2022-2024 年广告投放是公司利润大头,2025年之后,上线爱优腾、拼多多、自媒体IP运营等版权收入,让多元化变现的模式开始反超。他解释称:“因为红果这类免费平台崛起冲击广告投放,且广告买量成本越来越高,必须找更多版权变现路径”。
这种打法在出海业务中同样适用。Reelbuzz在印尼市场的突破,就借鉴了互联网的获客经验。Reelbuzz短剧项目负责人王玉洁透露,“我们把互联网App的获客、研发经验用到短剧平台,三个月就做出了适配海外市场的APP”;在流量运营上,采用“TikTok、YouTube引流+自有APP留存”的模式,“在第三方平台发20秒素材引流,用户下载APP 后,通过‘7天订阅看所有剧’的模式变现,比在第三方平台付费更可控”。
邓集飞将这种新打法概括为“产业思维替代内容思维”:“以前做短剧是‘拍好一部剧就够了’,现在是‘把剧当产品,从用户定位、内容开发到流量运营,全链路都要算清楚’。湾区的优势就是互联网基因强,这种打法在这里能快速落地。”
新业态的新需求
优势与短板并存,湾区需补全哪些拼图
站在产业风口上,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优势,成为短剧出海的“核心枢纽”,但随着业态不断成熟,产业发展中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如何放大优势、补齐短板,成为湾区能否持续领跑的关键。
“湾区的核心优势是‘出海基因’,这是全国独有的。”邓集飞总结,这种优势体现在三个层面:
区位上,深圳、广州靠近港澳和东南亚,“人员往来、物资运输方便,印尼、越南这些市场触达快”;产业协同上,深圳主导出海发行与技术支撑,广州擅长内容创意,佛山提供影视基地配套,东莞有高效拍摄场地,“多城协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政策上,深圳有百万扶持政策,广州黄埔也有千万级奖励,“政府服务细致,外籍演员商务签、海外投资、资金回流都比内陆便利”。
龙京晶也认可这种协同效应,“我们在松山湖拍摄,园区能13天解决场景需求,只剩学校、医院要外拍,验证了配套的适配性”。
但短板同样突出。“最大的问题是专业基地缺失和人才稀缺。”龙京晶直言,湾区缺乏像西安九垚影视基地那样配套完善的专业短剧拍摄基地。
“目前大湾区的影视基地还有待完善,不像西安有1700平米医院实景,一天能接待6-10个剧组,频效很高”。人才方面,传统影视人才多集中在北京,南方稀缺。龙京晶举例:“从北京飞深圳的演员机票要1000块,飞厦门才四五百,成本高,而且本地调不到人,得从北京、横店调”。
人才的缺乏也让出海短剧在新领域的拓展上进度缓慢。龙京晶回忆,在韩国出海项目中,因国内短剧“短平快”特点和韩国本土内容孵化偏好精品化的步调差异,“三个剧本从5月磨到9月还没定稿,只能让韩国编剧先写本子,再请中国编剧改节奏”。
针对这些短板,从业者们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基地建设上,龙京晶主张“盘活现有资产”,“不用平地起高楼,把横琴的相关商业综合体、松山湖文化艺术园区等商业项目打造成复合影视生态体。”;龙京晶计划与行业伙伴一起打造大湾区影视服务平台,“不想只做场地租赁,要配套人才孵化、产业基金,形成闭环,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人才培养上,“产教结合”成为共识。“广东高校多,能做产教结合,两三年就能培养出本地人才,形成南方的人才屏障。”邓集飞建议,政策应向跨界人才倾斜,“用住房、补贴吸引广告、电商、短视频跨界人才,而非只盯着传统影视人才”。
黄浩荣也认可,短剧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人”,“招做电商运营的,他懂‘用户分层’‘转化率优化’,能把电商‘详情页优化’思路用到短剧海报设计上;招游戏策划的,能把‘任务系统’思路用到剧本,提升付费率”。
政策支持上,需更“精准滴灌”。邓集飞认为,当前政策存在“大公司不需要、小公司拿不到”的问题,“比如给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剧奖励10万块钱,大公司不愿意花时间申报,小公司又可能因为规模、资质不够拿不到”,建议降低初创公司申报门槛,简化流程,加大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初创团队力度,“让政策落到真正需要的团队身上”。
从横屏到竖屏,从国内到海外,粤港澳大湾区短剧产业的发展,既是一场业态的迭代,也是一次生态的重构。当跨界者带着新思维涌入,当城市协同形成新合力,当政策与市场找到新平衡,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正孕育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可能。
而如何持续放大优势、补齐短板,让“湾区模式”成为可复制的行业样本,仍需产业各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