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庆城县 循环农业谱新篇 绿色发展促振兴

来源/ 陇东报 作者/ 时间/2025-10-17 10:03:21

庆城县 循环农业谱新篇 绿色发展促振兴

每日甘肃网10月17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庆阳融媒记者 李云)秋日的驿马塬上,苹果园里刚修剪下的枝条被捆扎装车,运往不远处的菌棚;菌棚内,第六茬香菇正被采摘烘干,废弃菌棒堆积成山;而在高楼镇的有机肥厂,这些菌棒经粉碎发酵变成肥料,即将重返果园。这条“果枝育菌-菌棒成肥-肥田种果”的闭环链条,正是庆城县“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生动写照。

循环破局

  从“废料围城”到“全链增值”

“以前修剪下来的苹果枝要么烧了污染空气,要么堆着占地方,现在送进菌厂,每吨能卖300多元。”驿马镇上关村果农李忠民说。这一转变,源于庆城县深耕两年多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牵引、菌业为闭环,让三大产业废弃物实现双向流动、变废为宝。

位于驿马镇上关村的庆城县菌粮蔬“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高效利用养殖业的畜禽粪便、种植业的秸秆枝条等农业废弃物,将其转化为食用菌基料,促进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发展新动能。走进示范园,30座大棚里的香菇采摘已近尾声,工人们正将鲜菇送入烘干设备。“我们年产量30多万斤,八九月份卖鲜菇,10月后卖干菇,销路不愁。”示范园负责人孙丽丽说。

这份底气来自技术突破,庆城县用苹果枝条替代传统桦栎木做菌棒基料,不仅每吨成本降低100元,产出的香菇菇型圆整、耐储耐运,单棒可出菇6茬,产量提升10%左右。在高楼镇甘肃圣奥侬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区,堆积的废旧菌棒经生产线加工变身有机肥。“全年可回收循环废旧菌棒4万吨,生产高营养绿色有机肥10万吨,年可带动全市40个菌类种植基地、12个养殖合作社、220个农户参与种植、养殖,年带动农民就业1万人次,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实现利税1800万元。”甘肃圣奥侬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保平说。

  生态赋能

  从“精准减量”到“循环增效”

循环农业的价值,更体现在生态账上。庆城县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链条治理体系,2022年至今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提升至93.6%。

在赤城镇的苹果园里,农技员正操作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灌溉。“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我们在12个重点乡镇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模式,还安装了320套水肥一体化设备,氮磷钾配比精准度提升20%。”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介绍,农药减量同样成效显著,28个病虫害监测点实时预警,35支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推广生物农药12.3吨、植保无人机作业8万亩,带动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18%。

庆城县创新“田长制+农膜监管”模式,查处非标地膜案件6起,建成89个村级回收网点,2024年农膜回收率达86.3%。秸秆和尾菜处理同样形成闭环,3个万吨级秸秆收储中心年处理秸秆万吨级,136个尾菜沤肥池日处理能力达50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5%。

联农带农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

“土地流转拿租金,大棚务工挣薪金,入股还能分股金,一年能多挣2万多元。”驿马镇儒林村村民王秀莲的话道出了农户的获得感。庆城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出6种联农带农机制,让群众在循环链条上多环节增收。

高楼镇君泰诚香菇种植基地采用“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今年已生产菌棒20万棒。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土地流转就支付280户群众140余万元,村集体入股大棚每年还能分红2.3万元。

庆城县大力实施“百名专家联百村”行动,组建科技服务团开展培训186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200余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左右。“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用侵染预测技术防病害,去年施药少了3次,农药钱省了800多元。”赤城镇果农王秀莲说。

夕阳下,满载有机肥的卡车驶向苹果园,刚烘干的香菇通过冷链车发往外地。“我们要继续拓展循环模式应用范围,健全废弃物回收机制,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样板区。”庆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军科表示。如今的庆城,这条生态与增收双赢的循环之路,正越走越宽阔。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