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守护健康 普惠民生
——嘉峪关市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新添置的智能体检设备前居民有序排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门诊楼专家诊室内,医患交流从容耐心……嘉峪关市锚定省、市“十大工程30项行动”目标,深耕健康事业,惠及民生。
从“有医疗”到“优医疗”的蝶变
“以前做检查,换家医院就得重新做一遍,费钱又费时间。现在好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之前在市一院做的CT,到酒钢医院复诊直接能用,光检查费就省了300多元!”市民王阿姨拿着互认的检查单,真切感受到了医疗服务的便利。这背后,是嘉峪关市持续优化就医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嘉峪关市争取各类资金4.13亿元,投入16.7亿元,实施54个医疗项目,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医养结合和医疗基础设施提升;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省、市级为民实事项目9项。如今嘉峪关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增加至291项,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438.76万元,互认率达98%以上。
“以前看中医得跑大医院,现在社区中医馆就能解决小毛病。医保还能报销,太方便了!”正在接受针灸治疗的市民李先生说。嘉峪关市推行“中医日间诊疗”,让患者“随治随走、可以报销”,减轻患者看病就医压力,多角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多样化的需求,现在基层中医诊疗人次占比从30%跃升至40%以上。
与此同时,以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酒钢医院、嘉峪关市中医医院为核心的3个医联体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120个技术联盟、专科联盟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道”,7个省级重点专科、19个市级重点专科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级”诊疗。
从“引人才”到“强队伍”的跨越
“刚来的时候担心孩子上学问题,没想到政府很快就帮忙解决了,让我可以安心搞业务。”新引进的神经外科专家王教授说。
嘉峪关市坚持“引育留用”并举,多渠道招揽优秀人才,公开招聘和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安置定向生220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专家4名、硕士研究生23名、双一流本科毕业生41名,各医疗机构自主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007人,为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嘉峪关市为24名引进人才安排人才公寓,兑现各类人才优待资金1032.3万元。为44名专家办理陇原人才服务卡,在就医、子女上学、职称聘任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保障。与此同时,当地持续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五年内选派932名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举办14场岗位技能竞赛,1100余名医务人员参赛,65人获评省级技术标兵,9个集体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医师团队,27人被评选为甘肃省优秀医师。如今,嘉峪关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4.57人,高于省级指标。
从“保健康”到“享健康”的升级
“以前有个头疼脑热得跑到镇上才行,现在村里坐诊的医生小病基本可以看,量血压、测血糖很方便,还会定期上门给我们做健康检查。”新城镇观蒲村村民刘女士说。
嘉峪关市深入推进“万名医护下基层”行动,57名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每千常住人口配备1名合格乡村医生,村医执业医师占比达66.67%,投入140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购置15辆新能源“健康快车”。
——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5.68%。在“优质服务基层行”创评中,全市11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标,其中3家达到全国“推荐标准”。
——通过信息化平台,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率达到75%,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分别达到75%和55%,为老年人健康“保驾护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4.86%,规律服药率91.99%。
——医养融合深度发展。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乐寿医护养老院被评为全省唯一“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4个省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0家养老机构与相邻医疗机构结成“服务对子”,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医养结合服务。
——“一减五优先政策”让60岁以上老年人门诊就医诊查费部分减免;全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1.08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儿科全覆盖……
从基础设施升级到服务能力跨越,从人才队伍建设到公共卫生筑牢,嘉峪关市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个个暖人心的变化,为百姓托起了健康幸福梦。 (白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