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绿色答卷 共建生态文明
——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天水融媒记者 鞠玮莉 范少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天水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治污攻坚、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在天水大地徐徐铺展。聚焦重点 打好“三大保卫战”
蓝天、碧水、净土,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我市持续打响“三大保卫战”,以“硬核”举措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在天水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通号车间外,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净化装置正有序运行,挥发性有机物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像这样的净化设施,天水越来越多,空气优良天数逐年递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曹晓斌说。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通过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烟花爆竹禁放、扬尘污染防治等一系列措施,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天水蓝”成为“常态蓝”。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5天,优良天数比率97.3%。18台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运行,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917户,淘汰国四及以下柴油货车2069辆。
同时,聚焦重点领域,我市8座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部交办的1071个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长江流域108个排污口已完成整治103个。
此外,为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和“无废城市”建设,天水市扎实持续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截至目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三绿”并举 持续擦亮生态底色
位于市区南山山顶的瞭望塔,是秦州区林草局护林员马东兵每天工作的固定点位。他告诉记者,瞭望塔建成后,自己每天都要在此观察山林整体状况,若发现火星火点或乱砍滥伐现象,会立即上报并制止,同时与其他护林员深入林区巡查隐患。
近年来,我市以林长制为总抓手,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林长的“双林长”机制,推行“林长+生态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构筑纵向到底的“五级网格”责任体系。2025年,依托7860名林长、1.3万多名生态护林员,累计巡林10万余人次。
同时,以筑牢黄河中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坚持工程造林、义务植树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四级同步推进林草齐抓。“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06.1万亩,水系道路绿化4428公里,义务植树3360余万株。天水市林长制考核连续三年排名全省优秀,生态基底不断夯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8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4.75%。
绿色低碳 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在清水县盘龙山头,一排排“大风车”徐徐转动,这是清水县盘龙山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已于今年5月成功并网发电。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27.52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64.9%。同时,全面落实能耗双控制度,严格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2024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累计下降12.4%,完成五年规划任务的159.2%。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
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不符合要求的14个“两高”项目完成整改销号;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造,41个“三化”改造项目完成投资78.68亿元;对散煤用户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全市煤炭消费量占比逐年下降。
制度先行 筑牢生态环保法治根基
为守护好绿水青山,我市颁布出台《天水市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天水市固体废物管理办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原则。
印发“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加强项目准入管理,从源头防控环境风险。同时,我市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60.83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241.69平方千米;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个;申报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类项目12个,总投资5176万元,预计新增耕地约126公顷;新建省级绿色矿山8家,完成年度任务的200%,4家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专家组验收。
今后,天水市将继续锚定美丽天水建设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聚焦“绿色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国土绿化、治水兴水、环境安全”等关键领域,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天水实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之路,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愿景早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