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千年莫高窟,如何抵御风沙?

来源/ 人民网-甘肃频道 作者/ 时间/2025-10-16 14:11:14

游客在莫高窟参观。人民网 席娟娟摄

游客在莫高窟参观。人民网 席娟娟摄

秋风送爽,甘肃敦煌莫高窟游人如织。

近日,2025“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期间,200余名中外嘉宾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深邃内核。

游客在莫高窟参观。人民网 席娟娟摄

游客在莫高窟参观。人民网 席娟娟摄

在莫高窟窟顶区域,中外嘉宾通过讲解与实地察看,系统了解了莫高窟风沙治理项目的实施情况。

“莫高窟处于极干旱地区,风沙灾害一直是莫高窟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敦煌石窟监测中心邱飞介绍:“风沙对莫高窟造成三大危害,分别为窟前积沙掩埋洞窟;风蚀侵蚀露天壁画、窟前遗址;风沙尘和沙尘暴通过纱窗进入洞窟,附着于塑像及壁画表层。”

莫高窟窟顶草方格沙障。人民网 席娟娟摄

莫高窟窟顶草方格沙障。人民网 席娟娟摄

为抵御风沙侵袭,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不断探索防沙治沙的新方法、新路径: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把防沙、清沙工作列入石窟保护、修缮重点工程项目中;

1961年制定以工程措施为主的防治规划,也采用以修筑挡沙墙、压碎石等为主的小规模防沙试验工作;

1989年,先后在断崖上进行化学固沙,在窟顶戈壁上设立南侧长800米、北侧长1024米、网高1.8米的“A”字型尼仑网栅栏防沙体系,在鸣沙山边缘引进滴灌技术进行生物固沙试验;

2011年,由国家发改委资助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风沙防护工程”项目建成竣工,总投资1381万元,有效减轻了风沙尘对石窟围岩及壁画彩塑的损害程度。

……

一个综合工程、植物、化学措施,阻、固、输、导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由此形成。

莫高窟窟顶草方格沙障。人民网 席娟娟摄

莫高窟窟顶草方格沙障。人民网 席娟娟摄

然而,现有风沙灾害综合防护体系自2011年建成至今,大部分草方格沙障和尼龙网沙障由于风吹日晒、雨淋老化失效或被流沙掩埋、风蚀,综合防护效益减弱。近年来,在国家林草局、国家三北防护林办公室等各级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在社会资金的资助下,莫高窟窟顶风沙灾害防护设施的维护与修复工作持续推进,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100万元。“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恢复更新并增加草方格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邱飞说。

同时,敦煌研究院建设了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属于预防性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监测下雨、沙尘天气对石窟寺的影响;洞窟内的监测设备可以实时反馈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为洞窟的参观调控提供依据。

“我们不仅看到了敦煌的文化魅力,更了解到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嘉宾在参观后表示。

从垒起坚实的挡沙墙抵御风沙侵袭,到铺就细密的麦草方格固定流沙,再到依托先进智能监测技术实时捕捉风沙移动轨迹、预判侵蚀风险……一系列举措既有效阻挡了风沙对莫高窟的侵害,更用科技与匠心为这份千年遗产织就了一道坚固的防护屏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