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国企改革攻坚 绿色引擎赋能】暖流映初心 供暖保民生——甘肃电投金昌发电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供暖能力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5-10-16 14:10:46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林玉 曹旭 吴承启

甘肃电投金昌发电公司二厂

寒冬将至,温暖守护。随着气温持续走低,供暖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最重要的民生工程。10月13日下午,随着永昌热网1号加热器进汽总门缓缓开启,高温蒸汽沿管网平稳输送,在寒潮临近的关键节点,甘肃电投金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昌发电公司”)提前2天向永昌县供暖,让民生保供的“暖意”比寒意先一步抵达千家万户。

10月15日下午,“国企改革攻坚 绿色引擎赋能——主流媒体赴甘肃电投专题采访活动”记者一行走进甘肃电投金昌发电公司,实地探访这家公司在守好“民生温度”的同时又算好“节能账单”背后的密码。

 4×40MW吸收式热泵项目带来的“供热升级”

2025年6月,一项重大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4×40MW吸收式热泵项目在金昌发电公司二厂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家“双碳”目标推进关键阶段的重要实践,建成后将大幅提升二厂煤电机组余热回收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对优化厂区能源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意义深远。

4×40MW吸收式热泵项目

吸收式热泵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热量搬运工”,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厂汽轮机组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低品位循环水废热作为热源,经冷媒提取为高品位热源,将其“搬运”并提升温度后,用于加热城市供热管网中的回水。

吸收式热泵项目不仅是一次节能革命,更是一次供暖能力的“扩容升级”。据金昌发电公司副总经理杨新荣介绍,该项目共投资7300万元,目前已完成主设备安装并进入调试阶段,计划10月底随市政供热同步投运,投运后,可增加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相当于满足新增两万余户居民的供暖需求;全年可降低供电煤耗率约6.018克每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两万吨,在提升供热效率的同时,还能节能减碳。

低压缸零出力改造:提升供热灵活性的“关键一招”

在传统燃煤机组运行中,热电联产存在“以电定热”的固有矛盾,当供暖需求增加时,机组发电负荷需同步提升,导致能源利用效率受限。为此,金昌发电公司二厂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决定对1号机组实施低压缸零出力改造,并对1、2号机组热网疏水回收系统进行改造。

金昌发电公司二厂一号机组

该改造项目通过优化设计,在供暖季将低压缸进汽量大幅减少至30吨每小时左右作为冷却蒸汽,使汽轮机低压缸处于“零出力”状态,将原本用于驱动低压缸发电的蒸汽能量最大限度地转移至供热系统。据杨新荣介绍,该项目共投资1100万元,于2025年5月份完成1号机主机部分的改造,2025年9月完成2号机热网疏水系统的汇口,目前改造已全部完工,同样计划10月底随市政热网投运进行整体调试。这项改造能让机组在供暖期“专心供热”,大幅提升热网调节的灵活性,供暖期每台机组能增加调峰能力60兆瓦,为新能源上网让出空间。

  精细运维,守护温暖输出“生命线”

“两项核心技术的改造,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换,而是供暖理念的升级。”金昌发电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何永军表示,为确保供暖季安全平稳开局,公司坚持预防为先、准备在前,从源头夯实供暖保障基础。早在今年春季,公司便锚定“早部署、早备战、早检修”目标,结合往年供暖经验细化设备治理方案,开展“冬病夏治”工作,对供热系统的锅炉、管网、循环泵等核心设备及关键环节开展“拉网式”排查治理,坚决杜绝隐患死角。

正式供暖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丝不苟

公司结合历年供暖运行数据与冬季极端天气预判,锚定“零故障、零中断”目标,进一步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围绕管网泄漏、设备故障、极端低温等突发状况明确处置流程与责任分工,组织开展多轮实战演练,确保全员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技能;多轮次进行管网充水保压试验,通过阶梯式升压、稳压监测,全面验证系统密封性与承压稳定性,为供暖季稳定运行织密“防护网”。

下一步,金昌发电公司一方面将持续强化供热设备运维,优化提升运行效能,保障永昌县供暖稳定高效;另一方面提前做好热网循环泵试转,供回水管网注水清污工作,做好随时向河西堡镇、金昌市供暖的准备。“两项改造全部投运后,不仅能让居民供暖更稳定、更有保障,还能显著降低机组能耗,实现‘保供’与‘节能’双赢,为金昌市的能源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杨新荣说。

金昌发电公司两项核心技术的改造升级,标志着公司在科技创新与民生保障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不仅为当地冬季供暖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更以生动的案例证明,传统火电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同样能够在保障能源安全与服务民生的同时,走出一条节能环保、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