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文旅微短剧迅速成为地方文化推广与旅游资源宣传的“新标配”。然而,热闹背后是普遍的创作困局:多数作品陷入“风景堆砌优于剧情打磨”的误区,将景点沦为“移动背景板”,既无生活温度,也无情感共鸣。
如何破解这种“文旅割裂”的困局?近期,由湖南卫视、芒果TV出品,江苏海州发展集团联合出品的文旅微短剧《无尽之海》以“时间循环”的奇幻设定,构建出“无限流剧情+在地化表达+现实议题勾连”的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重风景展示、轻内容打磨”的传统逻辑,更重塑了大众对连云港的文旅想象,为深陷同质化困局的文旅微短剧行业,提供了“从一部剧到一条路”的破局样本。
形式破壁,以无限流叙事牢牢“锁住”观众
《无尽之海》讲述了一段藏在“时间循环”里的温情故事:亦然和程诺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意外地一同“困”在了5月18日这一天。只要按下程诺那部旧相机的快门,时光便会重启,而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不仅一段跨越陌生与隔阂的“非典型爱恋”悄然萌芽,更意外牵扯出亦然奶奶沈月棠与程诺爷爷程远洋的陈年往事,那段藏在旧书信里的岁月遗憾,也随“循环”逐渐浮出水面。
摒弃传统线性叙事的平淡节奏,《无尽之海》最亮眼的创新,在于以“时间循环”为核心的奇幻设定,跳出了文旅微短剧“风景堆砌剧情”的刻板框架。它让“重复的一天”成为撬动情感与剧情的支点,以“循环解谜”为脉络推动故事层层递进:从最初对“为何被困”的手足无措,到发现长辈往事与循环的隐秘关联,再到笃定“解开长辈遗憾才能打破循环”的方向,步步紧逼的悬念如“钩子”般牵动观众好奇心。剧集开播当日话题#国产循环剧终于不是天崩开局了# 即登上微博热搜主榜28位、文娱榜19位,《无尽之海》的“治愈系无限流”既打破了传统无限流题材的紧张感,也成功勾起观众对故事与城市的双重期待。
内容生根,让地方元素“长入”故事肌理
文旅微短剧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展示多少景点”,而是“让观众通过剧情爱上一座城”。《无尽之海》的文旅赋能,则体现在将连云港的“风景”与“文化”“生活”深度绑定,通过剧情将地方元素无缝融入叙事,让静态的景致成为承载地方记忆与情感的“叙事主体”。
面对亦然与父亲沟通的抵触,程诺拉着她来到孔望山抹字碑前,对着被抹掉的印记轻声说“存在永远会留下记忆的印记”,这些碑刻就是记忆的见证。这番话让亦然明白自己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与理解。此刻,孔望山的抹字碑不再是孤立的历史遗迹,而成为消除两代人隔阂的介质,古迹瞬间有了“唤醒理解”的生命感。
深知奶奶的病情无法改变,亦然与程诺选择在循环中把“弥补”装进陪伴里。当三人自在地享受塔塔庄园的田园生活,农场的每一处生机都成了治愈遗憾的温柔注脚。正如有观众在社交平台的反馈所说:“看剧时总觉得自己跟着主角走了一遍连云港。”这种“沉浸式”的风景体验,让大众对连云港的认知从“单一海滨符号”,延伸为“有烟火、有故事、有底蕴”的立体想象。
情感破圈,将现实议题“接通”共鸣深处
随着剧集的播出,越来越多观众不仅被剧中连云港的山海景致所吸引,更生出“遗憾能否弥补”的共鸣、“亲情如何珍惜”的思考。这也是《无尽之海》的又一成功创新,将“时间循环”的奇幻外壳与大众熟悉的现实议题深度咬合,让观众在共情剧情的同时,也成为观众直面自我情感的过程。
从通过多次循环化解亦然与父亲的隔阂,到亦然、程诺在循环的过程中,逐渐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剧情在探寻“循环”真相的同时,更以主角“从逃避现实到主动面对”的成长轨迹,映射出普通人突破自我困境的共同诉求,让观众在跟随角色经历“循环困境”时,既能共情“代际矛盾”“成长焦虑”等现实问题,又能通过角色的和解与成长,感受到连云港的人文温度。由此,“现实议题+地方特质”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了从“情感共鸣”到“文旅向往”的转化。
《无尽之海》的成功让我们看到:文旅微短剧创作的关键,是让观众透过故事看见风景的“灵魂”,透过风景感知地方的“温度”,从“被剧情打动”自然过渡到“对地方向往”。这,或许正是文旅微短剧摆脱“流量快餐”标签、从“数量狂欢”迈向“质量深耕”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