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从《盛夏芬德拉》看中国移动短剧 精品化浪潮下的品牌新表达

来源/ 锵锵通信 作者/ 时间/2025-10-15 17:24:36

当《盛夏芬德拉》自9月上线以来,播放量持续攀升,并于10月8日突破30亿,创下微短剧最快破30亿播放量的纪录。该剧推动短剧行业进入审美提质2.0时代,吸引长剧观众及高审美用户群体,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长剧集均播放量普遍不超过3750万,而《盛夏芬德拉》集均播放量达3750万,与长剧顶流作品相当。

文艺“细糠”引发高审美观众集体“入坑”时,短剧市场正悄然完成从“流量狂欢”到“品质竞争”的蜕变。这部占据红果平台三榜榜首的作品,用细腻叙事打破了外界对短剧“套路化”的刻板印象,也让更多行业看到了精品短剧在触达用户、传递价值上的独特优势。

“国家队”下场拍短剧

而在这股浪潮中,中国移动早已搞起大动作,自2023年起,作为中国移动文娱内容创新的核心力量,咪咕公司便以坚定的步伐进军短剧领域。“国家队”也下场拍短剧?是“不务正业”,还是暗藏野心?

2023年以来,咪咕公司接连推出多部佳作,除了独立自制短剧,咪咕还与外部资深合作方深入合作,携手打造精品短剧,多部作品跻身短剧热播榜。咪咕还积极响应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来科普”计划,联合上海市卫健委打造行业范本,更是推出多类型题材短剧,用“微短剧+”链接千行百业,看似“跨界玩票”,实则以国企资源打造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并重的精品生态。同时还发布了咪咕短剧“繁星·沐光”双百精品计划,以打造百部精品化剧本、百部高质量短剧为目标,打通IP库、制作、分发全链条,单剧成本降30%,精品率高达30%。如今,借助中国移动运营商网络及流量优势,咪咕公司用会员分账、流量包推广,让短剧从“流量快消品”升级为了“知识硬通货”。

“AI + 短剧”创新实践

IMG_260

随着短剧市场的快速蜕变,行业也开始面临创作成本上升、用户需求多样、内容分发需精准等挑战。近日,以“碳硅共生 合创 AI + 时代” 为主题的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举办。咪咕公司亮相大会AI+内容展区,重点展示 “AI + 短剧” 的应用实践与阶段成果,呈现AI技术在文娱领域的融合探索。

对此,咪咕公司依托AI技术,打造以“AI +短剧”为核心的全链路智能解决方案,覆盖 “智能制作、精准投放、个性推荐”三大环节,助力短剧行业降本增效、升级用户体验。具体而言,咪咕公司构建了两大核心模块 ——“AI 短剧助手”与 “AI 短剧智投系统”,从内容创作到用户体验,从分发投放到数据反馈,贯通内容生产与运营两端,全方位推动短剧产业进入 “智能化 + 数据化” 新阶段,助力娱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出海微短剧爆款频出

IMG_263

让人意外的是,让人集体上头的微短剧早已不只是国人的“下饭神器”,还火到了海外!在这股微短剧出海浪潮中,中国移动咪咕正凭借其多维策略打通全球市场,悄悄“杀疯了”。

年初,以“潮涌海南·剧链全球”为主题的2025年博鳌短剧出海合作大会在海南举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作为微短剧出海领域的关键力量,受邀参与了此次大会,与行业同仁共同探讨了短剧出海的未来发展方向。据悉,目前咪咕公司已经与20个平台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覆盖了包括华人市场、北美、日韩、东南亚以及阿拉伯语市场等地区,通过繁体中文、英语、韩语、泰语、阿语等语言,发布3000多部/次的优秀作品,其中包含了大约200部/次的微短剧作品。随着《盛夏芬德拉》等精品短剧出现,行业内卷更加激烈,但大部分都在“卷”制作、服化道、场地等硬成本,极少在卷内容,实际上剧本才是一部短剧能否爆火的决定性因素。

重新定义“不务正业”

咪咕短剧的不断爆火,也恰恰得益于在剧本内容上不断积淀。首先赢在题材选择的“根脉意识”。与《盛夏芬德拉》的文艺叙事不同,咪咕短剧更注重将宏大时代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故事。例如《大力村超人》以“村超”现象为切口,讲述返乡青年阿智带领乡亲用足球点燃乡村活力的故事,用“大力出奇迹”的草根哲学诠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种“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创作思路,既贴合国家文化导向,又精准击中观众情感需求,使品牌传播自然融入时代叙事。

此外,中国移动更利用技术赋能传播场景的革新。《大力村超人》开创了“来电即看剧”模式,将短剧与视频彩铃深度融合,用户通过咪咕音乐APP即可订阅剧集高光片段,让每一次通话等待都成为品牌触达的契机,让数亿用户在电话等待时就能感受“村超”的热血与贵州的乡土风情。这种“通信场景+文化内容”的结合,不仅打破了传统视频平台的流量壁垒,更将品牌服务与用户日常生活无缝衔接。

紧抓时代热点,非遗传承也与科技赋能碰撞,更让咪咕短剧成为品牌温度的“传递者”。《我家后厨通古今》以抗战时期与现代双线叙事,通过一只带弹痕的荥经砂器串联起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让观众在时空交错中感受黑砂工艺的魅力与先辈的家国情怀。这种“微短剧+非遗”的模式,不仅响应了广电总局“微短剧里看非遗”的创作计划,更将中国移动的文化传承担当具象化。

此外,从《南枝向东暖》诠释女性成长,到《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献礼航海节,咪咕短剧始终以“内容为王”,用有温度的故事替代生硬的广告植入,让品牌形象在文化浸润中深入人心。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移动短剧布局早已超越单一的品牌宣传。其打造的“微短剧+文旅”“微短剧+体育”“微短剧+普法”等多元矩阵,如反诈题材《夕阳下的伪装者》、乡村振兴题材《带领全村人致富》,既实现了内容品类的全覆盖,也构建起“正能量拥有大流量”的传播生态。

从《盛夏芬德拉》掀起的品质革命,到中国移动探索的“微短剧+”生态,短剧市场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流量比拼,而是价值观与创新力的较量。中国移动的实践证明,当品牌放下“说教式”宣传,转而以优质内容为桥梁,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就能在与用户的情感共鸣中实现深度绑定。

未来,随着5G技术与短剧创作的进一步融合,或许会有更多像“视频彩铃追剧”这样的创新模式出现,而中国移动在内容与技术上的双重积淀,无疑已抢占了品牌传播的“芬德拉时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