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华亭:核桃香里话增收 产业链上谋发展

来源/ 平凉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10 08:54:30

核桃香里话增收 产业链上谋发展

马建国介绍新品种红皮核桃

□记者 郭佳玥 文/图

九月的华亭,山风送爽,秋色渐浓。走进神峪乡袁庄村的核桃加工车间,浓郁的核桃清香扑面而来。十几名工人忙碌操作机器,去皮、烘干、分拣、包装……青皮核桃经数道工序,变身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的干核桃。车间外,核桃袋堆成小山,工人转运时笑着聊起今年收成。

“今年收成不错,刚采摘完,正全力加工。”华亭市昭峪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建国,是本地核桃产业带头人,已深耕8年。他坦言,过去秋雨连绵时,种植户最愁晾晒,核桃易霉变,辛苦可能白费。如今,车间里的大型烘干机成了“救星”,一次能烘干1吨核桃,3小时就能将青皮核桃加工成干核桃,彻底解决阴雨难题。

工人马大姐家种了4亩核桃,以往怕阴雨天,现在摘了直接送车间加工,再也不愁霉变。昭峪农业科技公司有500亩核桃基地,亩产4000到4500斤,亩均收益5000到6000元。截至目前,已收储60余吨鲜核桃、5吨干核桃,收购还在继续。

车间另一头,工人分拣包装核桃,按大小分级,小的加工成核桃仁。公司开发了原味、海苔味、椒盐味、琥珀味四种核桃仁,远销山西,部分出口尼日利亚。除核桃仁,还延伸出核桃油、核桃花、分心木等产品,核桃油价格是普通核桃的十几倍,核桃花和分心木可入药,附加值大幅提升。

销售上,公司批发零售结合、线上线下并举。在今年9月9日华亭市第三届核桃采摘节当天,就拿下7000多笔线上订单。马建国还与华亭煤业集团签订集体帮扶订单,占总销售的1/5,解决了大量销路问题。冷库里200多吨核桃干货,预计元旦前后售罄。

近年,红仁核桃在市场走俏,因寓意喜庆受年轻人青睐。马建国认为,这虽对传统核桃有冲击,但更是消费升级的机遇。

核桃产业不仅让企业受益,更惠及农户。袁庄村农妇马梅莲,家里活干完就来车间打工,采摘、蜕皮、修剪果树等都能干,一天挣100元,月均一千多元补贴家用。像她这样的季节性零工,每年有五六十人,采摘加工高峰期每天用工超二十人,实现“种地+打工”两不误。

华亭市核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建忠,也是核桃产业的重要力量。今年公司核桃总产量600吨,300多吨来自自有基地,其余收购自周边农户。他预计,加上代购代销,今年总销量能突破3000吨。为延长贮存期,他在华亭市冷链物流园租了5间保鲜库,核桃加工后快速冷藏储存,可多保存6个月,还能根据市场行情分批销售,实现效益最大化。

眼下采摘刚结束,马建国已计划国庆节后给果园施肥,为来年丰收蓄力。“种核桃像带孩子,虽费心,但看到成果就值了。”他表示,公司已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下一步要继续做品牌、拓市场。

近年来,华亭市依托地理和气候优势,将核桃打造成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截至去年底,全市核桃栽植面积累计9.01万亩(含散生大树),挂果面积8.25万亩,培育6个规模化乡镇、10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产量3905吨,综合产值1.01亿元。华亭市林草中心高级工程师史韵亮介绍,华亭核桃是当地牛药果蔬四大农业产业之一,主要分布在神峪、上关等6个乡镇,以辽核4号和香玲为主,通过高接换优、低产园改造,建成了一批优质丰产果园。

夜幕降临,袁庄村恢复宁静,核桃香气仍在空气中弥漫,村民脸上满是丰收的踏实与喜悦。华亭核桃,正从黄土高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