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理论】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10 08:54:24

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宋文姬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节点,具有生产组织、要素集聚、创新引领等功能。《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形成我省“一带一廊、一核两个区域中心”的城镇开发格局。“两个区域中心”即建设酒泉市、天水市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需统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更新与延续、城市与乡村、中心区与外围区四大关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统筹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既能优化经济结构,又能强化辐射带动效能。一是构建数字经济新格局。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数字+”新业态,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政务数据共享机制,推行“不来即享”“异地通办”等模式,提升政务效率;建立企业问题清单与政府服务清单,通过减税降费等纾困政策,打造优质投资高地。三是强化人才支撑。明确引才重点,出台吸引力政策,拓宽引才渠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实用型人才。

坚持生态优先。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要协同推进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监管体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发挥市场导向,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纳入市场化配置改革,厚植经济高质量绿色底色。二是聚力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双碳”目标,聚焦“风光热储氢网”六大产业链,规模化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推动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

推动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既有利于提升城市承载力,又可助力畅通城乡循环。一是促进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畅通人才返乡下乡通道,实现城乡人才良性互动。二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大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城乡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加大农村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整合生产、加工、仓储等环节;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旅游+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激活农村经济活力。

强化区域协同。区域协同是扩大辐射范围、增强合力的关键,需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以酒泉、天水为核心的区域联动。一是完善现代化互联互通设施。优化立体交通网,加强横向、纵向的“蛛网”连接及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的“无缝”衔接;共建共享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要素流通网,重点建设跨区域物流网、能源网、信息网及综合枢纽。二是深化产业协同合作。依托周边城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互补性,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构建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形成辐射“同心圆”。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