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向“高”攀登
——定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霞飞
全市共有市场主体23.64万户,其中民营企业3.59万户、个体工商户18.52万户。
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9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攀升至53.8%;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5.8%;民营经济缴纳税金24.44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0.68%。
新顺泰铝业等6家企业成功跻身“2024甘肃民营企业100强”。
这一组组数字,折射出定西民营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的鲜明特征,也勾勒出定西民营经济向“新”而行、向“高”攀登的稳健步伐。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注入的强劲动力。
近年来,定西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国家及省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优化环境为基石、政策供给为支撑、科技赋能为引擎,推动民营经济总量持续壮大、贡献不断提升,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与“活力源”。
多项政策给力 促进民营经济“信心足”
惠企政策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阳光雨露”。
定西始终将健全工作机制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先手棋”,以政策保障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聚焦企业从“出生”到“成长”再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精准聚焦企业关注关切,制定出台《定西市巩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破难题、降成本、保要素、重激励,真正让“企业找政策”变为“政府送服务”。
还制定了《定西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将国家及省市政策细化为可落地的“任务书”,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同时,坚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深化拓展“五式工作法”,全面推行“六必访”“包抓联”制度,由市县两级10349名干部结对包抓31683户市场主体。2025年上半年,累计走访企业13119人次,解决问题693个,问题解决率达92.9%;市县区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74场,收集建议诉求236项,已解决213项,解决率90.3%。
一系列惠企政策举措出台落地,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投入真金白银 赋能民营经济“底气足”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组合拳”助力。
定西在全省率先探索“平台+政务服务+金融”模式,2024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21.9亿元,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连续三年开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和金融科技”四项工程,全市7.6万家企业入驻“甘肃信易贷平台”,授信636.3亿元、获贷499.97亿元。
此外,定西还加快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已出让工业用地517亩;深入实施“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70万元,为2729户企业减免工伤保险费714.75万元,为2582户企业减免失业保险费435.04万元,全方位保障企业用地、用工、资金需求。
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覆盖23.64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形成“推荐清单”1.88万户。银行机构对清单内主体授信1.65万户次、金额99.58亿元,实际发放贷款1.61万户次、金额86.5亿元,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系列的民营经济“政策套餐”,给全市民营企业扎根定西吃下一颗颗“定心丸”,极大地增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定西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拔节生长、欣欣向荣。
优化营商环境 催生民营经济“活力强”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塑造差异化招商引资新优势的关键之所在。
定西民营经济“长”势喜人的背后,既有民营企业自身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定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沃土的持续努力。
定西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为抓手,通过“多测合一”等措施,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时限压减为2个工作日,企业不动产登记压缩至1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显著提升。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99.7%,18件“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公共资源实现全流程100%电子化交易。
在信用监管方面,定西在39个领域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受理企业信用修复申请401笔,办结率100%。同时,以法治为引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废止一批行政规范性文件,完善“两轻一免”清单,以“柔性执法”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其中,成立“检联商会”平台及“企业之家”等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当“高效办成一件事”架起政企连心桥,当“信用管理”对企业支撑作用持续凸显,当“柔性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定西正将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金字招牌”。
强化科技驱动 跑出民营经济“加速度”
科技创新是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定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2025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8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5家,优质企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定西高新区、陇西高新区成功入选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创新载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同时,还组建了黄土科技创新产业研究院,发布可转化科技成果125项。邀请21所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处长(专家)定西行”活动,推动“产学研用”精准对接。建立民营经济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稳定支持机制,获批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59个、培育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和众创空间15家,招引72项重点项目,推动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世邦星达等3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定西高强公司核电专用紧固件等3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优秀新产品。建成“青定智慧谷”科技企业孵化器、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中心定西市分中心平台,“抗凝冰”颗粒产品等50项重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应用,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9.71亿元。
当企业特色与定西优势结合,当“民企信心”和“定西服务”同频共振,民营企业大显身手可谓正当其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定西民营企业将持续锻造核心竞争力,在向“新”而行、向“高”攀登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