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因班上有一名多动症学生,多位家长拒绝让孩子到校上课?
据大皖新闻报道,新学期开学后,武汉一小学某班级出现全班50多名学生仅个别学生上课的情况,原因是班上有一名患有多动症的学生。有家长称,这名多动症学生上课时会在教室里爬来爬去、突然怪叫、踢桌椅等,长期影响其他学生。当地教育部门回应,根据医院最新评估,该生符合“随班就读”条件,依法保障其上学权利。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不能拒绝任何一名学生,更不能歧视特殊儿童,反而应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当地教育部门的这种态度固然令人欣慰,但众家长的抵制情绪也不能无视。此事也再次把“问题学生”的教育难题摆到了公众面前。
家长们的焦虑不难理解。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中学习。一个孩子长期扰乱课堂,甚至出现推搡同学、踢桌椅等行为,的确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忍了四年之后,一些家长选择“不进教室”的方式表达抗议,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
但从另一面看,那名被抵制的学生,其实是一个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多动症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一种行为障碍。这样的学生同样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简单地把他排斥在班级之外,甚至要求其转学,不仅不现实,也违背义务教育法。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事情会闹到这一步?从报道可以看出,家长、学校甚至教育局都已经多次沟通,但问题依然没有真正解决。这反映出的问题,或许是我们在面对此类“问题学生”时,普遍存在的支持不足和经验欠缺。
现实中,像这样既容易影响其他学生、又达不到去特教学校标准的学生,并非个例。他们留在普通班级,往往需要更多关注和更专业的方法。但大多数学校缺乏特教资源,老师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一旦出现行为问题,常常是管不了、劝不住,最后矛盾激化。
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一条中间路径,既保障大多数学生正常上课,又给予“问题学生”相应支持和帮扶。
陪读是一种方式,但也要讲究方法。有的孩子确实需要家长或专业人员在课堂中提供引导,但并非所有学生都适用这种方式。若安排不当,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反复。因此,重要的不是简单派人陪同,而是制定真正契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支持。
沟通更是不可或缺。学校要主动搭建家长之间的对话平台,及时通报处理进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教育部门也应跟进指导,提供资源支持,而不是把事情完全推给学校和家长。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人。对待“问题学生”,既要保障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学习,也要给特殊需要的孩子一条出路。这不是谁让步的问题,而是如何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问题。
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已在积极处理此事,部分学生也已返回课堂,希望最终能有一个多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教育路上,没有一个孩子应该被放弃。办法,终究要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