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新闻特写】草原少了一个常青,却多了一片常青

来源/ 新甘肃 作者/ 时间/2025-09-11 08:51:19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张永刚 龙毅 李萍 杨红丽

9月3日清晨,肃南县康乐草原的晨雾还没散尽,家住石窝村的常青已经蹲在帐篷旁整理绳索,指尖麻利地将帆布边角压实。

按照裕固族牧民的习惯,此时他们应该在夏季牧场养足精神,再带着羊群前往秋牧场,让牲畜啃食秋草长膘,待寒冬来临,才转往背风向阳的冬牧场。

今年,常青夫妇却打破了转场的习惯——跳过秋牧场,从夏季牧场奔向20公里外的冬牧场。

从小跟着父辈转场的常青,对草场情况了如指掌,哪里的草长势好、哪片地经得起牛羊啃食,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正因为如此,他才深刻理解,草原和人一样,也需要休息。今年直接转去冬季牧场,只为让草原“歇一年”。

“按我们家草场的承载力,养600只羊完全没问题,但现在只养了300多只。大家可能觉得减少养羊会影响收入,可我们心里有底气。”扬着手中的羊鞭,常青神秘地说道。

“啥底气?”记者很好奇。

常青却笑着卖起关子:“不急,咱们边走边看,到地方你们就知道了。”

羊群翻过高山、越过河流,一路走走停停。大约走了10公里,途经红军广场时,常青指着广场旁的“红色食堂”说:“看,这就是我最大的底气!”

原来,今年年初,夫妻俩就决定走“产业转型”的路子,承包下紧邻红石窝村纪念馆的“红色食堂”。一方面,能给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吃饭歇脚的地方;另一方面,还能帮乡亲们销售蘑菇等草原特色农产品。

大半年过去了,靠着食堂的经营收入,在减少养殖数量的情况下,常青家的收入也有保障。

下午4点,常青夫妇终于抵达冬季牧场。刚安顿好羊群,就和其他几户刚转场来的牧民乐呵呵支起大锅煮起了蘑菇面片,吃起了热闹的“转场饭”。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来这个牧场了。”吃饭间,常青夫妇深情地说。今年5月,他们提交了“退牧还草”的申请书,下决心把自家6000亩冬季牧场“还”给大自然。

这些年,看着县里大力推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不少牧民都主动为草原“减负”,夫妻俩也想为守护草场出一份力。

对于牧民而言,6000亩牧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丢掉冬季牧场,你的羊咋办?”记者疑惑地问道。

“借牧啊!”张莉爽快地接过话,“天冷后,我们会把羊群带去邻近县区乡镇的秸秆地,吃秸秆育肥过冬。”

晚饭后,常青望着冬季牧场里悠然啃草的羊群说,“以前总琢磨多养几只羊才能多赚钱,现在有了其他赚钱的路子,是时候让草原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夕阳西下,远处的山间草甸里,野生岩羊在奔腾跳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