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教育新篇章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贾宁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占仁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其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及区域实践深度适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突破传统职能边界,以高等教育的系统性功能重构和战略性价值赋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与创新智慧。
发挥教育学学科优势,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依托教育部设在学校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以及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所、西北边疆政治与治理研究中心等平台,深入挖掘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方面的学科、专业与人才优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研究”等研究主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等40余项,承担了“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学校系统、监测与评估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各民族合校混班与学校体系变革研究”等教育部委托项目。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获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10余项,向国家民委、教育部、甘肃省委等先后提交20多项研究咨询报告。完成了教育部等四部委颁布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修订工作,主持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初中版《中华民族大团结》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西北师范大学“小红马”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常态化开展“石榴籽”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宣讲活动,生动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万明钢教授领衔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培养了一支懂政策、通理论、能讲透讲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师资队伍,创新改革“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与载体,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挥传统人文社科人才与专业优势,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高水平科研平台与良性创新文化是科研可持续产出的基础保障。西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人文社科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研究优势,与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兰州大学等合作编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宣讲提纲》,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参加省委讲师团,深入全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村,累计开展宣讲60多场次。依托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科类教学科研平台,聚焦省情实际,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大主题,着力建设立足甘肃、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研究高地与实践创新平台。学校通过系列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甘肃文化品牌。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与民族民俗文化等甘肃特色文化内涵,联合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101个行业组织、院校及企业组建了甘肃省数智文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发挥甘肃深厚文旅资源优势,助力提升甘肃文旅行业的产业创新力、人才竞争力。与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深入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促进甘肃省地方文旅产业良性发展贡献了力量。学校与西北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围绕“西北丝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研究”主题,酝酿孵化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甘肃智慧。
发挥校地协同优势,助力甘肃现代化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及区域发展关键难题,在特色优势领域集中攻关,力争产出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重大科研成果,深化校地协同与产教融合,建立健全常态化合作机制,强化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深度对接,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校地合作平台,协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成立工学院,提升学科专业对地方产业的适配性。在重点领域布局中,针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需求,加大环境类学科投入力度,定向培养生态环境专业人才。聚焦能源原材料基地转型升级需求,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甘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学校与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研发了国内首款C-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项发明续航能力超过百年,为极地探测、深海装备、航空航天等极端环境提供全天候能源支撑,从核心材料研发到换能器件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绿色低碳属性推动了我国新能源产业链迭代升级。学校坚持需求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育甘肃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紧扣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深化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与省内外企业共建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协同联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
西北师范大学将牢记教育初心,扎根陇原大地,着眼国家所需、甘肃所盼、学校所能,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持续深化对高等教育使命任务的认识,强化其在价值引领、知识创新、社会协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