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马如娟 通讯员 敬晶晶
从童谣阵阵的幼儿园,到书声琅琅的中小学,再到实训火热的职业院校,如今的环县,教育的力量托举起无数孩子的成长梦想。
近年来,环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贯通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全学段,通过硬件升级、数字赋能、师资提质、特色培育,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让“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美好愿景,在环州大地上逐步变为现实。
硬件升级: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心剂”
走进环县城北新区九年制学校,现代化校园让人眼前一亮,楼宇间连廊交错,草木葱郁间百花争艳,明亮的教室里崭新桌椅排列整齐,智慧黑板、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环境好,老师讲课有趣,还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在这里学习、生活特别充实。”九年级学生樊瑾瑶的话语,道出了师生们的共同感受。
环县第一中学的“蜕变”同样令人瞩目。校园全面升级改造,不仅新建了学生公寓楼、标准化塑胶操场,还提质改造了办公楼、实验楼、图书楼、餐饮楼,购置了大量图书、计算机等教学设备。昔日的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学生追逐梦想的“新摇篮”。
“以前靠板书和静态PPT教学,学生理解难;现在有了智慧黑板和动态演示,教学直观多了,学生兴趣也提上来了。”在通用技术课堂上,教师曹怀春借助3D制图软件讲解模型制作,学生们分组操作、专注投入,硬件设施的提升让课堂效率与教学体验双向提升。
教育发展,硬件先行。近三年,环县累计投入3.5亿元用于教育项目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其中,新建的环县城北新区九年制学校,一次性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200个;同步改扩建的96所义务教育学校,再添1200个学位,全面优化了城区教育资源供给布局。
数字赋能:为城乡教育打通“信息动脉”
在环城镇马莲台子小学,一场特殊的音乐课正在进行:学生们通过智慧黑板,与县城南关小学的师生“同上一节课”。“教育数字化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教师代小艳感慨。
在此基础上,环县创新“云端”教育模式:一方面选派25名学科名师,每周为46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名师直播课堂”;另一方面引进“名校网络课堂”,联动西北师大附中、成都七中等名校,为环县一中、环城初中4个班级输送同步课程,让薄弱学校与名校“隔空牵手”。
南关小学作为“名师直播课堂”核心校,已派出6名语数英骨干教师参与授课。在分数乘法应用题直播课上,教师苗成林借助动态课件,将抽象知识具象化,6所联盟小学同步学习。
“我们会提前和乡村学校教师沟通学情,调整教学内容,还会联合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学生活动,让优质资源真正落地。”南关小学副校长吴鹏飞介绍,学校还联动天津、北京、兰州等地名校,为联盟校输送帮扶资源,推动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2024年,环县为全县56所县城学校、乡镇初中及中心校搭建教育专网,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校园无线网全覆盖,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打通“信息动脉”。
特色育人:为学生铺就“成才路”
在环县五中,道情皮影戏社团的展示活动格外吸睛,学生们手持皮影道具,演绎《钗头凤》的经典故事,一招一式尽显传统文化魅力。除皮影社团外,学校还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科技创新等多个社团,每天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校园俨然成为“艺术与创新的乐园”。
“我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初中阶段开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色课程,高中体艺高考上线率保持在70%左右。”环县五中党总支书记唐雪芹表示,多样化课程让学生找到自主发展方向,近年来已有上百名特长生被名校录取。
与环县五中深耕文化艺术教育不同,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聚焦“技能成才”,以实践为导向培育技术人才。在汽修实训车间,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熟练操作设备,专注打磨专业技能。“看中汽修专业的就业前景,学校实训设备先进,老师教得认真,我有信心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工业二年级七班学生乔乐乐说。
从硬件升级到数字赋能,从特色培育到师资提质,环县以“全链条”发力、“多维度”深耕的实践,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找到成长方向,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