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麦积山石窟:赓续莫高精神 绽放千年华彩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10 10:09:56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文都 张莉莉 房惠玲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时,鼓励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如今,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石窟间赓续“莫高精神”,书写着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麦积山石窟坐落于天水市区东南约30公里的群山之中,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它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营建,现存洞窟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壁画1000余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麦积山石窟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地处中国石窟走廊的“十字路口”,在1000多年的营建史中,不断融合吸纳各民族文化精华,成为中国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逐步中国化的重要转折点。尤为珍贵的是,麦积山石窟保有的泥质塑像年代序列最完整、延续最久远,其绘塑技艺精湛高超,集中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与精湛技艺。

今年59岁的牟常有,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的高级文物修复师,已在石窟从事洞窟文物修复工作40年。从最初拌泥递物的小工起步,他凭借多年的学习钻研与实践打磨,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到专业文物修复师的蜕变。四十载光阴流转,他的双手抚过20多座洞窟,精心修复了大量受损塑像与壁画。“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责任重大。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就想抓紧多干一些。”牟常有说,每当看到文物得到妥善修复,心中便充满难以言表的满足。

“对麦积山石窟而言,保护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科技赋能与预防性保护。”从事石窟考古研究33年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馆员孙晓峰表示。麦积山石窟的泥质塑像与壁画如同“娇弱的精灵”,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借助先进监测技术与科学保护方法,成为确保文物长期稳定保存的关键。如今,麦积山石窟已建立监测预警平台,窟内放置的传感器如同“忠诚卫士”,实时收集洞窟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颗粒物含量、VOC(有机挥发物)、光照强度乃至文物倾斜角度等数据。这些数据构成文物的“健康档案”,能帮助保护工作者提前发现洞窟内潜在的微小变化,为预防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在活态传承方面,麦积山石窟同样迈出坚实创新步伐。其精心打造“云上麦积”等线上平台,让古老石窟艺术跨越时空限制,走进更多人视野;通过3D打印等技术,实现经典造像与洞窟的异地亮相;同时举办各类展览、文化活动,加强与公众互动,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麦积山石窟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2017年,对麦积山石窟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麦积山石窟整建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此后,在敦煌研究院引领下,麦积山石窟的文物保护、研究、弘扬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保护层面,除传承发扬传统修复工艺外,更多新技术、新材料被融入:在塑像壁画保护修缮中,广泛运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激光拉曼等分析仪器,深入研究造像壁画的制作材料与工艺,为保护方案制定实施提供科学精准依据。研究层面,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洞窟实景三维纹理模型,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让漫漶不清的千年题记与壁画重显清晰,借助X光拍摄与内窥镜,使造像内部结构及隐藏信息得以直观呈现,为深入研究麦积山石窟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提供有力支持。

敦煌研究院学者在对比四大石窟保护理念时指出: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与麦积山石窟虽均承载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但因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文化背景等差异,保护理念与方法也各有侧重。其中,敦煌莫高窟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保护、研究、弘扬”三位一体的平衡发展模式,构建起石窟保护的“敦煌经验”、文物科技的“敦煌标准”与遗产管理的“敦煌模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云冈石窟注重石窟本体保护与加固,同时在数字化保护与展示领域成果显著,让古老石窟借现代科技焕发生机;龙门石窟则强调在保护基础上,深化石窟文化研究与阐释,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石窟文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未来,甘肃将继续秉承“莫高精神”,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科学的保护理念、更创新的传承方式,扎实做好石窟文物的保护、修复、传承与利用工作。相信麦积山石窟这颗镶嵌在千年丝路上的文化瑰宝,在“莫高精神”的滋养与守护下,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