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廿载耕耘润乡土 一支粉笔筑梦行 记崇信铜城中学高级教师张艳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通讯员 于金玉 杜丽莎 时间/2025-09-10 08:43:10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于金玉 杜丽莎

“三尺讲台,是我守望的麦田;一方教室,是我耕耘的桃源。”在崇信县锦屏镇铜城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副高级教师张艳常这样向学生袒露教育初心。自2005年8月踏上讲台,二十个春秋流转,她的足迹从木林乡大庄小学、锦屏镇九功九年制学校,到锦屏镇关村小学,最终扎根铜城中学。这支粉笔,她握了二十年;这份初心,她守了两千四百个月,用文字温度点亮农村孩子的求学路,以生命热忱守护着乡村教育的一方天地。

把课堂种进乡土,让知识沾着泥土香

2005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张艳,主动选择奔赴崇信县偏远的木林乡大庄小学。“农村教育或许没有城市的繁华,但这里的泥土有香气,孩子们的笑容有力量。”张艳的话,藏着二十年不变的坚守。无论是陪伴留守儿童、应对多学科教学挑战,还是探索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她始终把课堂当作“耕耘的桃源”,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

为了让农村孩子爱上文字,张艳的备课总带着“乡土味”。她把崇信的古树、窑洞、农耕故事搬进课堂,让《乡土中国》里的理论从书页间“走”出来,变得可触可感;她带着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看麦苗拔节、听稻花飘香,用文字记录四季更迭,让作文教学告别“纸上谈兵”。“张老师的课像有魔力,原本枯燥的文言文,经她一讲就成了生动的故事。”学生朱国英回忆道,学习《桃花源记》时,张艳特意带大家去学校附近的山林寻找“世外桃源”,课后同学们写下的读后感,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这份对教学的严谨与创新,让张艳收获了诸多认可:全县课赛一等奖、崇信县“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平凉市农村骨干教师、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还入选平凉市教育局人才信息库专家,成为乡村教育领域的“领头雁”。

以爱心搭起桥梁,做孩子成长的“点灯人”

“教育是有生命的,要用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这是张艳从教二十年的信条。她记得每个学生的生日,会在课堂上送上专属祝福;她能察觉学生情绪的细微变化,课后拉着孩子的手耐心疏导;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她自掏腰包买学习用品,帮孩子解决生活难题。

“张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怎样做人。”朱国英至今难忘,一次她因家庭矛盾情绪低落、上课走神,张艳没有批评,而是课后像姐姐一样倾听她的烦恼,还特意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励她勇敢面对困境。“从那以后,我遇到难题就愿意跟张老师说,她就像一盏灯,总能给我方向。”

教学中,张艳始终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成立学习小组让优生帮后进生;发现有写作天赋的学生,就单独指导、推荐参加作文比赛。在她的培养下,不少学生在县级、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奖。

深耕教研谋发展,为乡村教育注活力

作为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张艳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她考取儿童阅读指导师资格证,积极参与各类教研培训,不断探索农村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为解决农村学生阅读量不足的问题,张艳牵头在学校成立“逐梦文学社”,链接公益基金会和爱心人士捐赠图书、体育用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比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同时,她带领教研组老师攻关教学难点,主持完成《亲子阅读促进良好家风的实践与研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与研究》等3项市级课题,发表多篇教学论文,为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面对青年教师,张艳更是毫无保留:每当有新教师入职,她主动承担“传帮带”责任,通过听课评课、共同备课、手把手指导,帮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张老师会把多年的教学笔记借给我们看,教我们设计课堂环节、跟学生沟通的技巧。”同事甘宁说,在张艳的带动下,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氛围越来越浓,整体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二十载春秋,张艳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乡村教育;一支粉笔,她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育的初心与担当。未来,这位扎根乡土的教育者,还将继续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