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公共学习空间“一座难求”,如何点亮那盏求知的“灯”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张忠德 时间/2025-09-10 08:43:10

□ 张忠德

到公共学习空间去学习日渐成为城市新风尚。半月谈记者发现,当前一些城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一座难求”。如何进一步建设、升级公共学习空间,让公共学习空间“距离更近、门槛更低、服务更优”,值得城市管理者关注。(9月8日半月谈)

暑期清晨六点半,海南省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门前已排起长队,128个座席瞬间被占满。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城市公共学习空间不断上演。公共学习空间何以“一座难求”?我们又该如何为更多人点亮那盏学习的灯?

公共学习空间“一座难求”,是全民学习意识觉醒的体现。快节奏城市生活中,家庭学习环境嘈杂、空间有限,难以营造专注氛围;咖啡馆消费高,长期学习成本大;商业自习室收费昂贵,让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图书馆免费开放、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是理想学习场所。但暑期许多城市图书馆出现“一座难求”现象,说明公共学习空间供给速度远跟不上需求增长。

这种供需失衡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空间分布上,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城郊及新兴社区文化设施配套不足,读者向中心图书馆聚集,形成失衡格局。功能设计上,传统图书馆以藏书阅览为核心,自习空间常作为附属需求,未预见全民学习时代对独立学习空间的爆发式需求。服务模式上,当前服务停留在提供基础设施的初级阶段,缺乏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回应,难以满足备考者、亲子家庭、老年人等差异化需求。

破解公共学习空间供需困局,城市管理者需以系统思维构建多维解决方案。空间布局上,应打破“大而全”单一模式,构建“中心馆+社区分馆+微型书房”三级网络,推动资源下沉。将自助图书馆嵌入社区、商场、公园,打造“15分钟学习圈”。深圳将邮政网点、地铁站厅改造为“城市书房”,上海在商圈布局“家门口的自习室”,都是值得推广的实践。此举既可分流中心馆压力,也使学习空间真正走近市民日常生活。

服务上,需推动图书馆从“藏书楼”向“学习中心”转型。不仅要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如静音区、讨论区、电子阅览区),完善插座、Wi-Fi、饮水等设施,还应拓展内容服务,如举办读书会、讲座、技能培训,让空间“活”起来,成为知识共享与文化交互的平台。运营上,应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可引入专业机构进行社区空间运营,在保障公益性的基础上,提供适度付费服务(如咖啡、文创等),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同时,鼓励读者共建共治,形成学习共同体,提升管理效率和归属感。

技术赋能也不容忽视。线上预约系统可避免占座浪费;智慧导览、数字资源库能打破时空限制,让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一些沿海城市试点“共享书房”,通过App提供就近座位查询、扫码入座等服务,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

城市文明高度,不仅体现在摩天大楼的天际线,更体现在图书馆内延展的知识地平线。我们期待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更应让图书馆以亲民姿态融入城市肌理。每个渴望学习的灵魂都能找到安放书桌的角落,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播撒智慧、滋养心灵的文明沃土。让城市书房从“一座难求”走向“书香满城”,这是民众期盼,更是城市管理者责任担当。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