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一线热评】窑洞“搭配”咖啡 破局乡村文旅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07 10:17:29

【一线热评】

窑洞“搭配”咖啡 破局乡村文旅

杨唯伟

黄土高坡的窑洞,都市街头的咖啡。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生态旅游景区碰撞,竟意外擦出乡村旅游新火花。“窑见咖啡”不仅是一杯饮品,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从“单点突破”到“业态联动”的乡村文旅新路径。

“黄土高坡上卖咖啡?”这种“反差感”绝非简单的元素拼贴,而是对乡村文旅核心痛点的精准破局。过去,青岚山景区坐拥独特的黄土地貌资源,却深陷“留不住人”的困境——游客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难,症结在于体验的单一化。而“窑洞+咖啡”的创意,恰好切中了当下年轻人对“反差式沉浸体验”的渴望:在传统的窑洞内品味手冲咖啡,在田野清风中欣赏拉花艺术,传统与现代、乡土与潮流在此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差魅力的核心,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乡村的固有印象。当游客搅动着杯中“诗韵青岚落日美式”,当咖啡香气与泥土芬芳交织,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蜕变为可安放诗意的休憩地。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窑洞咖啡馆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6小时。这正是反差感转化为持续流量的生动注脚。它启示我们:乡村文旅的创新,应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在“土”与“潮”的碰撞中精准定位并释放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不只是卖咖啡,更是在链接消费纽带。”景区负责人邹佳俊的这句话,道破了“窑见咖啡”成功的核心——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咖啡经济生态圈”。景区不再被动“等客来”,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1+N”文创消费链,让一杯咖啡成为撬动全域业态的支点:咖啡杯底暗藏餐饮抵用券,杯垫变身集章卡,一元即可带走“土豆公仔”,文创盲盒销量占比高达35%。

更可贵的是,这个生态圈让附近村民参与进来,让村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27岁的王晓玺从村民转型为咖啡师,收入可观;村民杨富贵的“新大坪”马铃薯被景区全部订购,增收3000多元;周边农户的土鸡蛋、高原夏菜通过“在地农产品专柜”直供游客;非遗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成为热销文创。从“卖风景”到“卖生活”,从“景区单打独斗”到“村民抱团发展”,青岚山景区实现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个事例深刻印证:乡村振兴不能仅靠外部“输血”,关键在于构建可持续的“造血”机制,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共享发展成果。

“窑见咖啡”的香气,不仅飘荡在黄土高坡的窑洞里,也提供了文旅发展的新思路:以反差体验丰富乡村魅力,以生态密码激活内生动力,最终在创新、融合与共享的交响中,奏响共同富裕新乐章。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