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西和: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03 10:34:11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今年,西和县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从十里镇田畴间连片的半夏绿意,到兴隆镇大棚里饱满的羊肚菌鲜香,再到蒿林乡山坡上红艳的花椒满枝,一个个特色产业如繁星般点缀在这片土地上。以“四强四带四突出”为指引、以党建为引领、以资源为根基,西和县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增收曲”,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的“好日子”越来越甜。

在十里镇,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布局勾勒出农业发展的新轮廓。20万只鸡的畜牧养殖基地里,鸡鸣声此起彼伏,成了产业兴旺的“交响曲”;1.2万亩半夏种植田连片铺展,通过科学技术推广与品种改良,这片“万元田”成了农民增收的“金土地”;6000亩架豆、辣椒、万寿菊组成的“千元田”,与500座蔬菜大棚遥相呼应,错峰上市的模式让农产品既不愁销路,更能卖出好价钱。“以前种庄稼看天吃饭,现在跟着合作社学技术、搞规模种植,一亩半夏能赚1万多元,比过去强太多了!”十里镇农户拿着刚卖完半夏的收入单,脸上满是笑容。截至目前,当地超100家规范合作社搭建起“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网,1万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让“守着家就能赚钱”从梦想照进现实。

兴隆镇则以党建为“红色引擎”,让特色产业长出“致富翅膀”。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带动下,半夏、羊肚菌、草莓三大产业多点发力,撑起了群众的“致富伞”。3500亩半夏基地里,技术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初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与药企签订的订单让“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闭环成型,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140亩羊肚菌大棚里,专家手把手教学种植技术,统一销售渠道解决后顾之忧,“菌中之王”年产值达500万元,成了村民口中的“金元宝”;张牟村草莓采摘园里,鲜红的果实挂满枝头,亲子采摘游热闹非凡,电商平台拓宽销售路径,30余亩草莓年产值超100万元,“甜蜜产业”甜透了群众的好日子。“党支部牵头,我们跟着干就有底气!”兴隆镇种植户王大哥说,从技术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让他敢扩大种植规模,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

在西和县蒿林乡,一颗颗红花椒则成了荒山坡变身“致富林”的“密码”。七月采收季,漫山遍野的花椒树上缀满油亮的果实,椒农们穿梭林间,手指翻飞间,红艳艳的花椒便装满竹篮。“熟练工一天能摘五六十斤,收入近200元,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椒农申娟娟擦着额头的汗水说。为了让“蒿林花椒”走出大山,当地建起现代化加工车间,多功能烘干机、色选设备、真空包装机连起自动化流水线,不仅锁住了花椒的鲜香,更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依托800至2300米海拔的独特水土气候,这里的花椒以色泽红润、麻味醇厚闻名,如今已成为西和县的“名片”。截至目前,全县花椒栽培面积达19万亩,传统种植转型为现代化生产以后,花椒产业成了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西和县立足地域优势,以特色产业为笔,以实干创新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生动注脚。让更多“土特产”变成“金招牌”,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