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李正元 高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近年来,在陇南徽县,这一理念已从理论构想转化为生态与民生共荣的鲜活样板,谱写了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生动篇章。
徽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片自然资源丰富的土地,也曾因依赖矿产开发、资源粗加工等传统产业,陷入“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的两难。“两山”理念的提出,为徽县指明了方向: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从此,徽县坚定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宜居家园:可感可及的生态福祉
如今的徽县,推窗见绿、移步闻香,生态改善的成效已融入百姓日常。城区内,绿化网络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街道两旁树木成荫。清晨,老人们在鸟语花香中晨练;傍晚,孩子们在绿地广场嬉戏玩闹。“城市绿肺”持续扩容,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乡村的蜕变更为深刻。走进嘉陵镇田河村,古树掩映下的村庄静谧祥和,青石板路蜿蜒穿巷,老墙爬满绿色藤蔓,错落农舍飘出袅袅炊烟,处处透着岁月沉淀的烟火。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徽县并非个例,村子在发展中坚守生态底线,保护千年古银杏、千年古柏,修复传统民居并改造为特色民宿,推出农家菜、农耕体验等旅游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村民王莲花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山清水秀但不能当饭吃,现在才明白,这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的‘聚宝盆’啊!”
绿色动能:生态资源转化发展优势
徽县的实践不仅在于守护绿水青山,更在于成功探索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该县以嘉陵江峡谷群大景区建设为牵引,系统整合县域内优质自然与人文资源,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这片峡谷群是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馈赠:田河村千年古银杏群落,金秋时节满地金黄,成为吸引无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三滩片区茂密的原始森林、飞瀑与高山草甸相映成趣;嘉陵江上可体验激情漂流,沿途古栈道遗迹隐约可见。吴王城遗址记录着南宋军民抗金的壮烈历史,红军长征遗址闪耀着红色精神,尹家老宅的古老建筑诉说着茶马古道的往日繁华。
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环线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培训文旅产业从业人员,峡谷群大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村民们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实现“守着风景不饿肚,护好生态能致富”,让良好生态成为旅游资本,让保护者受益,让利用者付费,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协同:共建绿色发展共同体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通性,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绝非一地一域的“独角戏”,而需打破行政边界、强化区域协同。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徽县通过构建多层次跨区域合作机制,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资源共享的“朋友圈”越扩越大,与周边地区携手绘就绿色发展“同心圆”,让“两山”理念的辐射效应持续释放。
流域共治,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作为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徽县主动扛起“上游责任”,与流域内沿线县区、乡镇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共同开展规模化植树造林、流域环境整治等行动,以“生态共同体”意识守护每一寸水域,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向下,让嘉陵江成为串联区域生态共识、共担保护责任的“纽带”。
徽县山区的蝶变,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必须统筹做好、相辅相成的必答题。今后,徽县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让生态之美永续、发展之路更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徽县智慧”和“秦巴样本”。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