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康县:蚕桑织就“绿色产业链” 托起乡村振兴“致富梦”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通讯员 马步虎 时间/2025-08-30 11:48:30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马步虎

初秋时节,康县群山叠翠,蚕桑产业迎来丰收季。8月27日,循着桑叶的清香走进康县大南峪、云台镇,连片桑园如绿毯铺展山间,农户们挎着竹篮穿梭林间采桑,满载桑叶的三轮车驶向养蚕大棚;棚内,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此起彼伏,添食、清沙、消毒的身影忙碌不停,一幅“桑绿蚕肥人增收”的生动图景在田间地头铺展开来。

“这批秋蚕长势特别好,再养十几天就能上蔟结茧,按现在的行情,35张蚕能卖9万多元!”在大南峪镇养蚕大棚里,负责人李建娥一边给幼蚕添桑叶,一边算起增收账。今年以来,她的合作社已养了160张蚕,收入40万元,加上即将出栏的秋蚕,全年收入有望突破90万元。不远处的云台镇葸庄村,养蚕大户葸志平的基地里,一条条肥硕的蚕宝宝正趴在蚕匾里“大快朵颐”,员工魏国平和同事们动作娴熟地铺撒桑叶,“我们基地雇了8名周边留守妇女,她们每月能挣2000多元,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李建娥说。

“康县栽桑养蚕有上百年历史,不仅是传统产业,更是富民产业。”康县蚕桑中心主任强廷玉介绍,近年来,县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蚕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来抓,创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蚕种、技术指导和订单回收,基地负责标准化养殖示范,农户则依托自家田地种桑、参与养殖,形成“种桑有指导、养蚕有保障、卖茧不发愁”的全链条帮扶体系。

如今,康县蚕桑产业已从“零散养殖”走向“规模发展”:全县桑园面积达3.6万亩,以大南峪、云台两大蚕桑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7个乡镇60个村、120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年养蚕量稳定在4000张以上,年产茧16万公斤,实现产值800多万元。“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种桑养蚕,一亩地能多赚2000元,还不耽误种其他庄稼。”云台镇农户王秀兰说,今年她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

不仅如此,康县还在延伸蚕桑产业链上下功夫,除了传统蚕茧销售,当地企业还探索开发桑叶茶、桑椹酒、蚕沙有机肥等衍生产品,让“一片桑叶”实现“多元增值”。“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蚕桑文化展示馆,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桑园采摘+养蚕体验’的农旅融合项目,让蚕桑产业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文旅魅力’。”强廷玉表示,未来康县将继续做强做优蚕桑产业,让这根“绿色丝线”织就更多农户的增收路,托起乡村振兴的“致富梦”。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