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上班7天反欠公司1万多”,对“培训贷”要露头就打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陈广江 时间/2025-08-29 19:30:07

□陈广江

近日,一则“21岁女生上班7天反欠公司1万多”的新闻引发关注。

据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报道,21岁女孩小刘通过招聘,到河南郑州一家公司做化妆师助理,“一个月2000元,学会再涨,管吃管住”。没想到上班后,小刘被告知,需先交13800元培训,培训完之后月工资能拿到三四千元。为此,小刘背上了13800元贷款。

人生第一份工作,干了7天,结果没挣到钱反欠公司1万多,这对一名年轻人的打击不难想象。媒体介入后,小刘称已协商解决问题,但其他情况不让她透露。当地劳动监察部门表示,会依法对相关公司的用工进行检查。

本次事件中像小刘这样的受害者还有多少?背后是否藏着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求职贷”“培训贷”缘何屡禁不止?这些问题需要深挖、彻查。

从报道细节来看,这家公司的操作手法带有明显的欺诈嫌疑。招聘信息以“无需经验、包吃包住、轻松涨薪”为诱饵,专门吸引像小刘这样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旦求职者入职,公司便以“培训上岗”为名诱导其申请贷款,并美其名曰“投资自己”。所谓的培训,内容粗浅零散,根本与高额费用不匹配。这已远超正常招聘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能部门早已明确,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财物、培训费或以贷款方式变相收费。换言之,涉事公司的做法,不仅涉嫌虚假招聘,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小刘的经历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报道提到,看其他“同事”都在办类似手续,小刘就稀里糊涂地签下了贷款协议。因此,尽管小刘的问题得以“协商解决”,但并不能为事件画上句号。若不深挖根源、彻查严处,类似骗局还会继续上演。

现实中,此类“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不良机构往往利用年轻人求职心切、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以虚假承诺诱使其借贷,最终让受害者工作没找着,反而背上债务。

2023年5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3年第1号预警——警惕“培训贷”陷阱。2025年全国两会,“依法严惩‘求职贷’‘培训贷’等诈骗行为,维护良好就业秩序”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这些举措都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此类问题的高度重视。

从更深层面看,治理“培训贷”乱象需要多方合力。劳动监察、市场监管及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加强联动,对“招转培”乱象开展精准有力的打击,切实提高企业违法成本。网络招聘平台也需承担起审核责任,对发布职位的企业资质和招聘内容严格把关,斩断虚假招聘信息的传播渠道。求职者提高警惕也很关键,不妨记住一个常识:凡是让你先交钱的“工作”,基本都是骗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绝不容许骗局横行。唯有保持“零容忍”态度,对“求职贷”“培训贷”露头就打、重拳出击,同时堵住制度漏洞、提升监管效能,才能更好地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就业环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