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通渭县中医医院:多举措升级中医药服务 点亮群众健康新生活

来源/ 甘肃微发布 作者/ 时间/2025-08-29 19:29:48

一只火罐呵护健康、一枚银针祛除病痛、一缕药香传承薪火……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2024年7月12日骨伤科在省中医院帮扶专家指导下开展全县首例UBE。南丽/摄

近年来,通渭县中医医院党委紧扣“党建+中医”融合发展思路,在建立“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强化中医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彰显中医文化内涵、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让中医药服务更贴民心、更具温度。

人才强院:构筑中医人才“蓄水池”

通渭县中医医院立足长远发展战略,构建“引育结合、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来,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引进紧缺型人才32人;派出250余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学习;返聘8名老专家继续在临床一线发挥余热。针对群众就医“难”问题,创新“柔性引才”机制,特邀省级知名专家来院开展“传帮带”活动,目前已柔性引进涵盖肛肠、泌尿、心脑血管、脾胃病科、风湿骨病、针灸推拿、肾病等相关专业的12名省级知名专家定期来院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了医院管理效能与服务质量双提升。

  开展敬老月主题党日活动。南丽/摄

党建引领:筑牢学科建设“红色根基”

学科建设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引擎。通渭县中医医院党委始终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以“红色引擎”驱动医疗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深化与省级机构之间的合作,推进省市级重点专科建设,积极筹建全国名中医张志明工作室及赵继荣博士协同工作站;已建成5个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市级重点专科和3个市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先后与兰大一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等多家省级三甲医院、市内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专科联盟建设关系,为推动医院优势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免费送药。刘莉/摄

文化铸魂:提升中医素养的“精神内核”

中医文化是医院的精神内核,医院通过多维度传播中医魅力。走进医院,浓厚的中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中药房里,药师们精准称量、配伍药材,传承着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古训;文化长廊中,中医药典故、名医名言娓娓道来,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中医“治未病”的智慧。

  中医夜市将中医养生从“诊室”延伸到“生活场景”。南丽/摄

自2025年上半年以来,医院于每周五晚在县文化广场开展中医免费诊疗、中医特色体验、体质辨识服务、中医养生科普、养生茶饮品鉴等活动,通过夜间市集的形式,将中医养生从“诊室”延伸到“生活场景”,让市民在逛街、休闲中感受中医药的“烟火气”。累计为5000余名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真正实现“中医药服务触手可及”;积极打造中医康养体验区,购置新型康养理疗设备,通过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智能设备融合,提升慢病管理、亚健康干预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常态化开展的晨间“经典诵读+经方解析”活动,推动医务人员秉持“医者初心”,恪守“仁心仁术”,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弘扬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提升了医院文化内涵建设。

  医护人员开展手术前的规范化讨论。刘莉/摄

匠心服务:改善就医体验的“温暖实践”

医院始终把优质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的全过程,积极落实“一次挂号管三天”“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院领导接待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及“云胶片”等便民、惠民服务;开通床旁结算、医保移动支付功能;实施“双通道”谈判药品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线上配送等模式,便捷的处方购药服务,满足了参保患者多元化就医购药需求。为老、弱、残、无陪护的患者提供从挂号、就诊、陪检到取药的“一站式”导医服务和免费提供的“中药茶饮”,进一步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感受医院更有温度、更具特色的医疗服务。

  通渭县中医医院门诊部。刘枫/摄

医共体联动:编织基层健康“防护网”

医院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将家庭医师签约服务、“万名医护下基层”帮扶活动有机结合,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与医疗技术“双下沉”。今年以来,选派高年资医师不定期赴7家医共体分院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教学查房、业务指导、手术示教、专题讲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帮扶活动16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2万余元;下转慢性病康复患者424人次,慢性病签约率达100%,重点人群履约率达95%以上。逐步形成了“乡镇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通渭县中医医院。刘枫/摄

通渭县中医医院负责人表示,医院将充分发挥中医医院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细化服务措施,突出中医药特色,使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有效、体验更舒适,努力打造“零距离、有品质、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不断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杨富强 刘莉 南丽)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