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三代人的治沙接力赛:八步沙精神在坚守中传承

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8-29 09:03:43

三代人的治沙接力赛:八步沙精神在坚守中传承

武威日报记者董丽俊 秦树静 刘欣润

清晨六点的八步沙,沙丘在晨光中泛着金褐色的光泽。郭玺踩着露水发动了运水车,轮胎碾过草方格发出沙沙声响,车斗里的清水晃出细碎的涟漪,目光掠过车窗外齐腰高的柠条——四十多年前,他的先辈正是在这片沙窝里,用驴驮着树苗踏出了第一条路。从“六老汉”徒手治沙到如今的科学管护,治沙三代人在八步沙写下的,不仅是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史诗,更是一部治沙理念与方法的传承创新史。

20世纪八十年代的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道“黄龙”。每年狂风裹挟着沙粒吞噬农田,民谣里传唱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联合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五位老汉,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签下了治理7.5万亩沙漠的合同。

“那时候哪有什么工具?全凭一双手、两条腿。”年逾古稀的郭万刚至今记得,父亲郭朝明钻进沙窝时的场景。他们用芨芨草编成草方格,跪在沙地上一丛丛栽下梭梭苗;缺水时,就用驴车从十多里外的水库拉水,一桶水要晃悠两小时才能到沙丘。

第一代治沙人摸索出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土办法,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他们发现沙蒿的根系能抱团固沙,就把麦草埋进沙层形成网格,再在网格中心栽树苗。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回忆:“我爹他们发明了‘贴地栽’,把树苗斜着插进沙里,让根系贴着湿沙层,成活率比直栽高了三成。”

在八步沙林场的老照片里,六位老汉的身影被风沙拉得很长。他们住地窝子、啃干馍馍,冬天用羊皮袄裹着树苗防冻,夏天用草帽给幼苗遮阳。截至2000年,第一代治沙人累计治沙3.2万亩,在沙漠边缘栽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

2000年,郭万刚接过父亲的铁锹,开始治沙造林。彼时,八步沙面临着新的挑战:流沙治理进入攻坚期,传统方法效率低、成本高。郭万刚站在沙丘上琢磨:“光靠蛮干不行,得让沙子听话。”

让科学成为治沙利器,改变从沙障开始。传统草方格是正方形,郭万刚发现风沙在拐角处容易形成涡流,反而会掏空沙障。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发明出“网格状双眉式”沙障——在主风向设置平行的眉状沙障,垂直方向加设副格,像给沙漠戴上了“防护网”。新沙障的固沙效果提升40%,每亩用草量却减少200公斤。经过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终于完成八步沙最后2万亩治沙任务,共栽植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

2003年,郭万刚带领第二代治沙人,又承包了离八步沙25公里外、占地11.4万亩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一带的沙荒地。“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选苗、挖坑、种植……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黑岗沙等地的沙患得到了有效治理。“红柳耐盐碱、柠条抗干旱,沙枣树的果实还能给林场带来收入,便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造林模式。”郭万刚说。

四十多年来,郭万刚与第二代治沙人一起挺进腾格里沙漠南缘,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植树造林1000多万株,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使林场植被覆盖率从不到3%跃升至75%以上,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第二代治沙人最显著的突破,是把治沙与致富结合起来。郭万刚初步尝试“以沙养沙”,在治理好的沙地种植枸杞、苁蓉等经济作物,年收入达30多万元。他还带领村民发展沙漠旅游,让游客体验栽树、压沙,既传播了治沙理念,又为林场增加了收入。“以前是花钱治沙,现在是想着法子在沙里找钱。”郭万刚笑着说。

“这片林都是我一天天看着长大的,爷爷治沙是为了活命,我们治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郭玺的话里,藏着三代人治沙理念的递进。郭玺正在浇灌的这片林地,沙枣树上挂满了果,举目远眺,沙漠腹地中,高低错落的沙生植物,已和连绵起伏的沙丘融为一体,伸向大漠深处。

作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思路更广,眼界更宽,在继承祖辈、父辈治沙精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科学治沙和可持续发展。“三分造林,七分管护。春夏要给植物浇水、涵养水分,把根扎牢,秋冬要对沙漠里的植物进行修枝打杈、防火巡护工作。”他详细介绍着如今的管护工作。

“爷爷那辈靠经验,叔叔那辈靠技术,我们这辈靠智能。”开着拉水车,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手拿控制开关,仅仅4分钟,就可以装满一车水,这为浇灌植被节省了大量时间。近几年,郭玺组建了农业机械队,购买了打坑机、洒水车等,所有的机器郭玺都能亲自上手。现在,在郭玺的带领下,八步沙林场已开始全面尝试机械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八步沙的治沙工作也更加精准、高效。

“你们看这树根,在沙子里盘根错节,就像我们治沙人的精神。”郭万刚摸着树干说。从“六老汉”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第二代治沙人的“科学务实、敢为人先”,再到第三代治沙人的“创新求变、开放共享”,八步沙精神的内核始终没变——那就是对绿色的执着追求,对家园的深深眷恋。

如今的八步沙,已经形成了“林场+合作社+农户”的治沙模式,带动周边农民参与治沙造林,年人均增收2万多元。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国家级生态教育基地,每年有10多万人来这里感受治沙精神。

郭玺的运水车还在林间穿梭,清水顺着滴灌带渗进沙地,滋养着新栽的幼苗。在航拍镜头里,治沙三代人栽下的树林连成一片绿色的海。从人背驴驮到无人机播种,从土办法到新技术,从单纯治沙到生态富民,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用时间证明: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传承的力量能让沙漠低头,创新的智慧能让绿色蔓延。而那深扎在沙窝里的,不仅是草木的根系,更是中国人改天换地的精神根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