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变“遇见”为“预见”(评论员观察)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08-27 10:20:28
原标题:变“遇见”为“预见”(评论员观察)

从更好地备到更好地用,正是找到“风险点”、推演“转折点”的过程,也是一项技术、一个行业、一个领域超越自我的创新支撑点

最近,单位举办了一次急救培训,通过3个学时的理论学习与实操演练,参与者基本掌握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技能,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急救、如何提高救治效率。“希望你们一辈子都用不到,但需要现场急救时得知道怎么处理。”培训结束时老师的一番叮嘱,折射出备与用的辩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主动作为,不能等出了事才去抓工作,老是当救火队长是不行的。”现实中,一些突发情况和事故,往往出现在那些平时准备最薄弱的地方。防患于未然,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预案准备得再充分一些,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理应成为思想和行为自觉。

“宁可备而不用”,绝非做无用之备。现实中,有的地方为赶工期,压缩调试时间,使得人防工程防护设施出现功能性缺陷;有的地方增设了不少消防器材,却疏于检查验收,灭火器过期、消防栓无水。种种无用之备,脱离实际需求,背离了以备不时之需的本意,助长形式主义歪风,必须予以制止和纠正。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方能做到应备尽备、能用好用。

强调“备”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盲目增加工作量。现实中两个地方实践,颇有启发性。增强应对民生需求的灵活性,湖南沅江创设“潮汐窗口”机制,当等候人数超过阈值时,政务服务中心后台10多名储备专员,可在5分钟内完成转换,迅速上岗为群众服务。善借技术之力提高准备效能,重庆渝中区接入25万多个包括生命通道监控、水压监测在内的消防感知资源,实现对城市消防安全的立体实时监管,火情先期处置时间提前了2到3分钟。从机制创新到技术赋能,其中所体现的创造性思维和工作方式,值得学习借鉴。在“备”上精准发力,不妨想想什么是服务对象最需要的,问问自己哪些细节最容易忽略,还有哪些新技术可以助力挖潜进步的空间。如此,将发现更多补短板、延长板的可能性。

“备”是为了更好地“用”。增强底线思维,绝不仅仅针对高危职业、高风险行业,对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为适应中国地域广阔、温度横跨正负40摄氏度等运行需求,复兴号在多种工况下进行了60万公里运用考核,比欧洲同类测试更严格。着眼提高安全性能,有车企设计的车门兼容触控、电容和机械拉手3种开启方式,按下按钮、内侧感应、拉门把手,车门都可以打开。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做好充分准备,留足安全冗余,不仅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更能有效提升系统可靠性,从安全领域塑造核心竞争力。坚持这种观念,将有助于提升治理者、管理者的预见力。从更好地备到更好地用,正是找到“风险点”、推演“转折点”的过程,也是一项技术、一个行业、一个领域超越自我的创新支撑点。

今天,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了,但依然存在不少风险隐患。持续强化风险意识、系统思维,学会变“遇见”为“预见”,率先布局、提前谋划、落实落细,才有可能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