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罗世珍: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见到抗战老兵罗世珍,是在老人的家里,她在两个儿子陪同下,接受记者的采访。如今,罗世珍依旧精神矍铄、身体康健,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
罗世珍出生于1929年11月,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人。1945年1月,不到16岁的她在家乡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至晋绥军区第十八野战医院第六所从事护理工作,先后参加了解放太原、解放西安等战役,被授予“解放勋章”“和平勋章”。
“听到你们要来,母亲早早就起来等着了。”罗世珍的三儿子巫卫东一边搀扶着老人坐到沙发上,一边笑着对来访的记者说,母亲今年已是96岁高龄,除了记忆力有些减退,一切都好。
在儿子的帮助下,罗世珍回忆起了那段峥嵘岁月。
罗世珍家里兄弟姊妹四个,父亲在她9岁的时候被日军杀害。“14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我成了孤儿。”从此,罗世珍辗转于邻里亲戚家中,饱尝艰辛。
谈及参军的缘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父亲、大哥都被日本兵杀死了,我的其他亲人也因为战争早早离世,我痛恨他们呀。”罗世珍说,得知可以参军的消息后,她立即报了名。
“刚分到野战医院卫生所的时候,我年龄最小,当时个子也小,衣服还是老乡帮忙改的。”罗世珍说,到了卫生所后,她的工作主要是照顾在战场上受伤的伤员。“刚开始啥都不会,捆扎绑带都是护士长手把手教的。”
罗世珍回忆说,当时卫生所只有两个女兵,其余都是男兵,大家整天跟着部队跑,部队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几乎没有固定的驻地,遇到伤员就紧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进行救治……
“那会儿条件艰苦,缺医少药,就连包扎伤口的绑带都要重复使用,我们经常一遍遍清洗那些使用过的绑带。”罗世珍记忆的深处,依然保留着在野战医院卫生所工作时的点点滴滴。她说,到了冬天,处处都结了冰,只能去附近的河边清洗绑带。用石头把冰砸开后,从河里提水,有时候水里的冰碴会把手划得血淋淋的。
战争的残酷,给罗世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再次回忆起那段战火连天的岁月,罗世珍依然很难过。
罗世珍回忆,很多伤员受伤后出现了发烧的情况,但当时退烧药紧缺,只能采取物理降温的办法退烧。“那些战士都很年轻,受伤以后大多身体残缺,有的能救治过来,有的救不过来,心里很难受呀。”罗世珍说。
1948年,罗世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49年,罗世珍随西北野战军来到兰州,在兰州军区兵工部从事医务工作。
1955年11月,她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命令,复员到地方。
复员后,罗世珍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先后在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街道办事处兰州医学院居委会、渭源路街道办事处兰大一院居委会工作,一干就是40年。
她先后荣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罗世珍的丈夫,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巫仰光(已逝世),1959年转业至兰州医学院工作。两人相濡以沫、携手同行,共同见证了祖国的发展。
到了晚年,老两口仍心系革命教育,常向子女、身边年轻人讲述抗战故事,并教导他们:“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您有什么想表达的?”
罗世珍对记者说:“希望年轻人好好听党的话,向革命前辈学习,努力工作,建设国家;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