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马铃薯收获现场。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初秋时节,薯香四溢。连日来,在武威市凉州区发放、张义等乡镇,广大种植户正抢抓晴好天气采收土豆。
8月23日,记者在凉州区发放镇下沙子村千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看到,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土豆收获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一颗颗外观饱满、色泽鲜亮、个头匀称的“金豆豆”从地里翻滚而出,铺满了垄畦地头,田间地头一片丰收景象。
村民们紧跟在收获机后,将土豆按照个头大小分类拾捡,快速装入编织袋中。不远处的装车现场,在传送带辅助下,一袋袋土豆由地面升转至大货车车厢,工人们再将其码放整齐,现场井然有序。
“通过精细化管理,今年的土豆长势普遍很好,‘大西洋’这个品种每亩可产3.5吨以上。我们还采用‘即采即运’模式,刚收获的土豆即刻装车,运往云南、贵州、上海等地。”望着眼前火热的丰收场景,种植大户孟志强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片面积达5500亩的土地去年还种植着玉米等作物,今年通过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了优质高产的“甘农薯7号”马铃薯。该品种具有肉质细腻、口感鲜美、形状规整、耐储存等特点,特别适合长途运输和加工,为产业增收提供了品种保障。
土豆收获机在作业。
如今在凉州区,智能化灌溉等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粮食作物增产关键。今年,全区马铃薯种植基地全部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再通过智能监测系统,根据天气实际情况监测统计数据,并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部,提高了生长效率。
“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智能化滴灌的使用,把亩产年用水量降至300立方米以内,节水率超过50%。再加上对作物栽培模式的标准化管理,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种植大户孟志强颇有感触地说,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土豆的产量和品质,更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村民在捡拾土豆。
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这里气候凉爽,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土质沙软,有利于土豆块茎膨大,是土豆的理想产区。
近年来,凉州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体系化繁育、集约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全链发展”思路,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加快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今年凉州区种植马铃薯8万亩,建成1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106个,示范面积达4.4万亩,预计全年鲜薯总产量可达28万吨,产值达3.9亿元。”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彬德介绍,在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凉州区全面构建起“加工+菜用”双品种体系,“大西洋”“甘农薯7号”等加工型品种主要销往甘肃达利等食品加工企业,“希森6号”“沃土5号”“冀张薯12号”等菜用型品种则远销湖北、云南、陕西、新疆等地,“小土豆”已经成为当地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土豆丰收了。
据悉,凉州区已培育17家、超500亩规模的经营主体,机械化生产率达95%,甘肃农业大学马铃薯专家全程为凉州区马铃薯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产业发展降本增效。同时,以达利集团为依托,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联盟,培育了吴牧久远农民专业合作社、永富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示范主体,通过统一供种、订单收购、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方式,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此外,还建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3条,年生产全粉3.5万吨以上,打造了集马铃薯种植、加工、储藏、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
在政策扶持下,凉州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全程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最近家里的农活干完了,就到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来干活,一天下来能挣150元。”正在装袋的发放镇下沙子村村民陈典东笑着说,马铃薯产业不仅带富了种植户,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满地“金疙瘩”。
新鲜土豆运往外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