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张婷
和政,这座坐落在临夏州的小城,依偎在青山绿水间,既爽朗,又带着几分温润,而最让人惦记的,莫过于地下那些沉睡了千万年的秘密。
偶然听人说起临夏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那些沉睡千万年的史前故事像磁石般勾起我的好奇心。立秋后的一个周末,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循着远古的召唤,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秘之旅便开始了。
刚到博物馆,我就被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三座独立建筑呈“品”字形布局,与周围自然景观完美融合,仿佛从远古穿越而来,静静守护着珍贵的化石宝藏。走进园区,宽敞整洁的广场、绿树成荫的小道、竞相绽放的花朵,还有以古动物为主题的栩栩如生的雕塑,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神秘而有趣的氛围,仿佛已经走进了远古世界。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先进入“临夏地质馆”。一进门,巨大的岩石标本和详细的展板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棱角分明,表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是大地亲手镌刻的密码,静静陈列在特制的展台上,仿佛从亿万年前的时光里直接搬运而来。旁边的展板则像一位耐心的向导,用清晰的图文一点点铺展开地球的过往:从最初的一片混沌,到板块的缓缓移动,再到山脉的崛起与海洋的进退,每一笔都藏着历史的重量。
细细品读那些文字与图像,临夏盆地的故事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原来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变迁:亿万年间,地壳的每一次轻微颤动都在这里留下印记,板块的裂解让它挣脱束缚,造山运动推着它向上隆起,海洋的一次次侵袭与退去又为它披上不同的外衣。从遥远的古生代,到恐龙称霸的中生代,再到哺乳动物崛起的新生代,这里的地层像一本层层叠叠的史书,完整记录了地质演变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尤其是晚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沉积地层,更是连续而完整,如同为古动物量身打造的“自然家园”。
通过数字地球、地球剖面结构投影、大陆漂移及青藏高原隆起投影互动、临夏盆地形成沉浸式虚拟现实沙盘、虚拟地质灾害体验空间等互动设备,我仿佛目睹了地质变迁的震撼场景,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地质馆出来,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些,下一站便是“生命进化馆”。这是以和政四大古动物群为主题,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四大古动物群的生态场景。
步入其中,头顶的灯光暗了下来,模拟的“天空”中挂着朦胧的光晕,像是远古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脚下的地面被投影成松软的泥土,身旁的岩壁上爬满了蕨类植物的虚影,湿润的空气里仿佛还带着草木的清香。转过一个弯,眼前忽然开阔起来:一片茂密的森林出现在眼前,高大的乔木直插“云霄”,枝叶间漏下斑驳的光影。就在这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从林间传来,一头巨犀缓缓走了出来——它足有两层楼那么高,长长的脖颈微微低垂,正慢条斯理地啃食着树顶的嫩叶,皮肤的褶皱里还沾着几片枯叶,仿佛刚从晨露未晞的丛林中穿行而来。那逼真的姿态,让人几乎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穿越到了2700万年前的森林。
再往前走,在一片浅滩上,几头铲齿象正埋头用“铲子”拨开松软的泥沙,一边伸出灵活的长鼻卷食埋在底下的植物根茎。不远处的草原上,一群三趾马正撒欢儿地奔跑,它们体型比现代马小巧,脚上的三个脚趾清晰可见,跑起来时鬃毛飞扬,仿佛在向同伴炫耀自己的速度。偶尔有几只身形矫健的食肉动物从草丛中探出头,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瞬间又让这片草原多了几分野性的张力。
站在这片被“复活”的远古世界里,这些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古动物,如今以这样鲜活的方式“重现”在眼前,让我对生命的演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
参观完进化馆,最让我期待的“和政化石陈列馆”终于到了!这里以巨犀、铲齿象、三趾马、真马四大动物群为主线,展示了“十项世界之最”以及众多食草、食肉动物化石。一进入展馆,我就被一具巨大的“巨犀”震撼了,它高大威猛,身躯庞大,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博物馆的中央。很难想象,这种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除了巨犀,还有形态各异的铲齿象、三趾马、和政羊等。每一块化石都像是一个沉默的讲述者,诉说着远古时代的故事。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体验了一次博物馆的科普活动——化石修复。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戴上手套,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化石”表面的泥土,仿佛自己真的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让我对古动物化石的挖掘和研究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更加珍惜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逛完博物馆,进入文创商店。满眼的巧思让人挪不开脚。左挑右选,选了一枚化石书签和印着古动物的笔记本——指尖碰着这些小物件,犹如把刚才那段浸着史前历史的美好时光,轻轻折好收进了口袋里,让这段旅程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