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电量焦虑”的同时也应化解“安全焦虑”
共享充电的双面困境如何破解?
店外充电设施暴露在雨中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设备依赖度的提升也催生了新的困扰——“电量焦虑”,尤其在外出场景中,手机电量告急往往意味着与外界失联、行程受阻,甚至影响工作与生活节奏。在此背景下,共享充电设施应运而生,从兰州的街头巷尾到便民店、饭馆酒店,再到人流密集的火车站,这些“移动能量补给站”随处可见,既缓解了人们的“电量恐慌”,也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但与此同时,设备质量参差不齐、管理维护缺位、卫生状况堪忧、收费标准混乱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为这份“便利”蒙上了一层安全阴影。
街头共享充电设施:
便民补给与管理缺位的矛盾交织
行走在兰州的街头,共享充电设施已成为一道常见的“风景线”。在西关十字、南关十字、东方红广场、甘南路等核心商圈与居民密集区,共享充电设施的密度堪称“每10米一处”:有的是独立的共享充电宝租赁柜,整齐排列在商铺门口、公交站台旁,方便行人随手取用;有的则被安装在沿街商铺的空调外机上、墙体角落,虽位置略显随意,却精准覆盖了行人的应急充电需求。记者观察发现,高峰时段,尤其是傍晚逛街人流增多时,不少租赁柜前都会出现驻足扫码的市民。
然而,繁华背后,非核心路段的共享充电设施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管理失控与安全隐患并存。在城关区草场街、武都路等地,多台共享充电设备“伤痕累累”:有的外壳破损开裂,内部线路裸露在外;有的被随意丢弃在墙角,表面积满灰尘与油污,甚至在雨天被积水浸泡。“下雨天路过都得绕着走,生怕触电。”附近居民李先生无奈地说。更令人担忧的是,记者走访发现,街头近半数共享充电设施未张贴国家3C认证标识,品牌更是五花八门,从“美团”“小电”等知名品牌,到“充电狼”“融亿宝”等小众品牌,甚至还有无明确品牌标识的设备,“根本不知道这些设备安不安全,只是手机没电了,实在没办法才用。”一位正在租赁充电宝的年轻人坦言。
除了硬件安全隐患,街头共享充电设施的“无人管理”还体现在维护与卫生上。在武都路一家服装店门前,一台 “美团”共享充电设备被突兀地架在空调外机上,与周边整洁的商铺环境格格不入;几步之遥的“植物医生”店铺前,“小电”“美团”“融亿宝”三台设备歪歪斜斜排成一列,外壳布满斑驳污渍,仿佛是被遗忘的“废弃品”。附近商户表示,这些设备大多是运营方直接投放,后续几乎没有见过有人来维护或清洁,“放了大半年了,坏了也没人修,脏了也没人擦,只能一直摆在这儿。”兰州一家物业公司电工屈师傅说,街头共享充电设施长期暴露在户外,若缺乏定期维护,线路老化、防水失效等问题会愈发严重,“尤其是雨季,雨水渗入设备内部,漏电风险会大幅增加”。
便民店与饭馆:
服务升级背后的隐忧难消
“自从去年引入共享充电设备,店里的客流明显多了,尤其是下午和晚上,很多人会特意进来租充电宝,顺便买瓶水、买点零食。”甘南路一家连锁快餐店的店员告诉记者。
常来这家饭馆就餐的市民张先生也表示,“每次来吃饭都会先把手机插上电,或者租个充电宝,不用担心吃到一半手机没电,还能顺便享受折扣,很划算。”从商家角度看,共享充电设施不仅提升了顾客体验,更成为拉动消费的“隐形抓手”;从消费者角度,“吃饭+充电”的组合切实解决了日常出行中的充电难题。
但这份双赢背后,同样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设备质量与安全问题。记者在多家便民店、饭馆发现,部分共享充电设施同样缺乏3C认证,尤其是一些小品牌的设备,外壳材质粗糙,充电接口松动,插入充电线后极易脱落。市民孙女士就曾遭遇过“惊魂一刻”:“上次在一家便民店租了个充电宝,充了10分钟就感觉特别烫,手机也有点发热,赶紧拔了,生怕把手机电池充坏。”后来,她查看设备,发现既没有3C标识,也没有生产厂家信息,“以后再也不敢用这种没保障的设备了”。
其次是收费标准的“不透明”与“乱收费”。虽然多数商家会标注“每小时1-3元”的基础费用,但部分设备的收费规则却暗藏“玄机”:有的前30分钟免费,超过后按每小时3元收费,若超过24小时则按50-100元封顶;有的则根据“高峰时段”(如节假日、晚间)调整费用,最高可达每小时5元。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凑整收费”,市民周先生就吐槽:“上次在一家饭馆租了2小时10分钟,商家说按3小时收费,明明只多了10分钟,却要多付3元,太不合理了。”
此外,卫生问题也在便民店与饭馆的共享充电设施中凸显。记者在大众巷一家便利店看到,一台“充电狼”共享充电宝租赁柜被架在空调外机上,设备周围散落着零食包装袋,充电宝外壳上布满指纹与划痕,接口处积着明显灰尘。“虽然知道脏,但手机没电了只能凑合用,先用纸巾擦一遍再用。”一位正在租赁的顾客无奈地说。公共卫生专家王医生表示,共享充电设备被大量人群反复接触,若不定期清洁消毒,极易成为细菌、病毒的传播载体,“手部接触后再摸口鼻、食物,可能引发感冒、肠胃炎等疾病,尤其在餐饮场景中,卫生问题更需重视”。
酒店宾馆:
住宿“标配”下的体验落差
对于外出旅游或出差的人而言,酒店宾馆的共享充电设施早已从“附加服务”升级为“必备标配”。在兰州城关区庆阳路、张掖路等酒店集中区域,几乎所有大小酒店、宾馆都在公共区域与客房内布局了共享充电设施:大堂休息区的桌子上、沙发旁,随处可见带USB接口的共享充电插座;客房内则大多配备共享充电宝租赁服务,客人扫码即可取用,无需自带设备。
“很多客人反馈说这个服务很贴心,尤其是商务客人,处理工作时手机、电脑同时用电,有了充电设施就不用再抢插座了。”庆阳路一家商务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介绍,酒店不仅在大堂、会议室、餐厅安装了充电插座,还在每间客房配备了2-3个共享充电宝。
不过,酒店共享充电设施的“标配化”,并未完全消除体验落差。一方面,部分酒店的共享充电设备存在维护滞后问题。记者在一家经济型宾馆发现,客房内的共享充电宝接口松动,充电时需反复调整角度才能通电。“跟前台反映过,说会让人修,但住了三天也没见人来。”一位住店客人抱怨道。
此外,酒店共享充电设施的卫生状况也值得关注。虽然酒店会定期清洁客房,但共享充电宝、充电插座往往成为清洁盲区。记者在多家酒店看到,公共区域的充电插座表面有明显指纹,客房内的共享充电宝外壳也存在污渍。“毕竟是多人共用的设备,要是能定期消毒就好了。”一位客人说。
破局之路:
多方协作方能守护“便利”与“安全”
甘肃省社区科普研究会教授王成德认为,共享充电设施的出现,无疑为城市生活注入了“便利基因”,它缓解了人们的“电量焦虑”,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成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街头设备的管理缺位、便民店与饭馆的质量隐患、酒店的体验落差,也暴露出行业发展中的短板——缺乏统一标准、监管力度不足、企业责任缺失。要让共享充电设施真正“安全便民”,需政府、企业、用户与行业协会多方协作,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甘肃诚信律师事务所律师潘从金建议,从政府层面,相关部门需加快制定共享充电行业的统一标准,明确设备质量(如强制3C认证)、安全防护(如防水、漏电保护)、卫生管理(如定期清洁消毒)、收费规则(如明码标价、禁止乱收费)等要求,并加强资质审核与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销售劣质设备的企业。同时,可建立共享充电设施监管平台,对设备投放、维护、收费等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保障用户权益。从企业层面,运营方需摒弃“重投放、轻管理”的模式,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严格把控设备质量,确保所有投放设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定期开展设备巡检与维护,及时更换损坏、老化的设备;另一方面,规范收费行为,以清晰、透明的方式公示收费标准与规则,避免“隐形收费”“凑整收费”等问题;此外,还需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并在设备上张贴消毒记录,让用户放心使用。从用户层面,消费者也需提高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租赁共享充电宝时,优先选择有3C认证、口碑良好的品牌,避免使用无标识、外观破损的设备;使用过程中若发现设备过热、漏电等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反馈运营方;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使用前可先用消毒湿巾擦拭设备表面,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见习记者 包玉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