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中国行|国家图书馆:文化共享与跨界融合 让古籍文物“活”起来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时间/2025-08-25 23:12:59

“快看,我把这张古旧书页修复好啦!”这个暑期,来国家图书馆参加“妙手匠心——我们的修复”研学体验活动的孩子们亲手触摸书籍“温度”,收获满满成就感。

专为青少年“量身定制”书籍装帧体验活动,体验中国古代书籍印制、装帧形式演变过程,这种文化内涵颇为丰富、体验更为深刻的研学项目设计,正是国家图书馆致力于“藏用并举”“创意活化”,唤醒沉睡古籍文物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在古籍保护、数字赋能、公共服务等领域持续深入探索,让古籍文物焕发时代活力。

从文字到生活:让古籍长出“创意翅膀”

“这款产品可谓颜值内涵双在线。”在国图文创空间,工作人员周李晶正向读者介绍“文冠夺魁”文冠果挂件,“我们从古籍里找灵感,把象征好运的状元果、报喜铃、好运绳、金榜书巧妙融合。同时,黑科技解锁祝福,用支付宝碰一下挂件里的‘金榜题名’小卡片,瞬间解锁专属‘状元签’。还有,每售出一个文冠果挂件,在内蒙古的荒漠化地区就会种下一棵真实的文冠果树。”

“这份对学子的祝福和期许,穿越千年文化,化作守护生态的力量。”一位正在选购挂件的家长说。

从“山海神话”的奇幻徽章到“金榜题名”的文具套装,从“礼出东方”的传统节礼到“红楼忆梦”的酒器组合,国图文创团队已自主研发出1800余款文创产品,每一件产品背后都藏着古籍中的文化密码。

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朝说,国家图书馆的文创开发之路,始于对古籍资源的深度挖掘,培育了一条集创意产品内容策划、创意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推广、仓储物流、商业授权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开发路径。这些产品不仅多次在全国性文创大赛中获奖,更走进了大众读者的日常生活。

服务升级:高质量文化服务供给

2024年12月,“翰墨书香 文润天山——中华优秀典籍文化创意展”在新疆图书馆等地开展。展览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核心内容,以“经史子集”及新疆相关典籍为线索,详尽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发展脉络。

参观中,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学生唐子涵体验了“古建筑的搭建”互动游戏,还聆听了传统戏曲。“展览通过互动游戏、视频播放、沉浸式投影等新颖的形式,让中华优秀典籍‘活’了起来,很有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她说。

这场展览是“传承文化 温润心灵”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涵盖“展、演、研、阅、享”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项文化活动。“目前,我们已经涵养出一支通过典籍文化创意展览、研学课程、学术讲座、特色市集、文创产品、媒体营销活动等多元方式推动珍贵典籍创新活化的专业团队。”张立朝表示,多元的文化产业服务供给和高质量综合文化服务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为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空间拓展:古籍文化与地方特色交融

“丽江隽秀的古城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与国家图书馆藏的民族文献都结合在这些文创产品中,这太令人惊喜了。”游客在丽江古城的国图·丽江礼物文创店中流连忘返。

创办这个文创店是国家图书馆拓展“文化+旅游”空间新业态的一次创新尝试。国家图书馆与丽江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民族文献资源与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相结合,共同打造了位于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的5家国图·丽江礼物文创店,让古籍文化在具体的地域场景中焕发新的生机。

国家图书馆还与湖州市委宣传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综合文化空间国图文创馆(湖州),集图书销售、借阅、文创展销、主题展览、研学培训、非遗手作、咖啡餐饮、亲子教育于一体,自2024年开业以来,成为当地的文化新地标。

“与地方合作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张立朝说,“在丽江,我们通过挖掘东巴文献突出当地特色民族风情的交融;在湖州,则侧重文旅商多业态的融合。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合作模式也要因地制宜。”这种灵活的合作方式,让国家图书馆的古籍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图书馆+”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这些创新实践的成功经验,正通过更广阔的平台被推广、放大。

国家图书馆牵头组建“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成员涵盖全国116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秘书处负责人李楠介绍:“很多地方图书馆有很好的馆藏资源,但缺少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经验。我们通过文创联盟这个平台,以文创人才专题培训班等方式累计培养文创开发人员超过2000人次。”

李楠说,未来国家图书馆将继续深化推进文化共享与跨界融合,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古籍文物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行列,共同营造全民共守民族根魂、共传中华文脉的良好社会氛围。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