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坐上公交进城,给孙儿做好午饭,下午回来料理家务农活,方便又安全。”金川区双湾镇龙口村村民高秀英的幸福日常,是金昌农村路网完善、出行便捷的缩影。
伴随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出行安全如何与美丽乡村同步?
金昌市以机制创新破题,将交通安全治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创新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以及“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的治理新格局,县、乡、村三级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相关部门专班专责运行,细化权责清单,形成闭环管理。
机制落地生根,安全意识悄然生长。金川区双湾镇龙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兆杰指着村口“安全示范户”公示栏感慨:“过去农忙时,一辆三轮车挤七八个人下地是常事。现在大家都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了,农用车上都规范张贴了反光标识,杜绝了违法超载现象。”
凌晨5时许,G312国道永昌段联勤卡点警灯闪烁,民警正对务工面包车进行检查。这种精准锁定重点时段的“卯时行动”,源自对141辆务农车辆通行规律的精密分析。
针对农忙出行特点,金昌公安构筑“三道防线”,在“城市—农村”“城区—郊区”“县城—乡镇”必经路段设置勤务点,常态部署警力。
金川区3支无人机小队化身“空中哨兵”,每日巡航田间便道,让隐蔽违法无所遁形。
永昌县协调8台公交车专线接驳务工人员,从源头化解超员风险。
此外,金昌还与张掖、武威、阿右旗签订“千里河西大联防”协议,聚焦跨区域务工、“百吨王”超载、疲劳驾驶等风险,动态调整勤务,严查交通违法2.4万余起,形成了“一地预警、多地响应”的协同效应。
每逢节假日等关键节点,金昌公安在常态落实“三支援”,即机关支援基层、全警支援交警、城市支援农村的基础上,统筹各警种警力下沉一线,启动高等级勤务,全员上路强化管控,为万家灯火筑牢安全堤坝。
“骑摩托,戴头盔,出事能把命保牢……”金川区双湾镇村民自编的快板在集会上赢得喝彩。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乡音,将安全知识悄然播撒进心田。
安全文化润物无声。金昌市公安系统联合文旅部门,将安全元素植入乡土文化,广泛发动乡贤、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宣传安全常识,并将交通安全写入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农用三轮车违法载人一次,取消当年文明户评选资格”。
“戴上头盔心里踏实,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在金川区双湾镇的田间地头,“移动宣传点”的大喇叭正播放着交通安全提示。
“路好了,车多了,安全更要刻在心上。平平安安,日子才甜。”高秀英道出共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