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铁纳凉服务
【事件】深圳地铁在全市17座车站试行“临时纳凉区”;成都地铁423座车站全线开放纳凉;合肥地铁为131个纳凉区配备纳凉凳、“夏日清凉包”;南昌地铁在部分车站打造户外工作者驿站……今年夏天,多个城市推出地铁纳凉服务,暖心举措赢得了当地居民和广大网友的广泛好评。
【点评】
面对高温天气,科学规划公共避暑空间已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通过系统评估客流密度、站点承载力及社区分布等要素,在符合条件的轨道交通站点开辟纳凉区,既能保障户外劳动者等群体的防暑需求,又能有效提升公共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
要看到,地铁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节点,拓展纳凉功能不能妨碍正常客运。自各地上线地铁纳凉服务以来,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有的纳凉者在地铁通道中放置充气床,阻挡了乘客的正常通行;有的老人在地铁站里遛娃,小朋友的跑跳吵闹等行为造成站内秩序的混乱,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遏制类似行为,保障地铁通行安全,需要地铁站及时优化管理,也亟待纳凉群体加强文明自律。比如,优化空间规划,将纳凉休息区与乘客出行区分离;制定“文明纳凉公约”,招募纳凉者为志愿者,加强现场巡查与柔性劝导。让管理与服务同频共振,以文明引领公共空间的秩序,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交出让出行者和纳凉者都满意的答卷。
纳凉看起来是件小事,却凸显城市治理的智慧。近年来,博物馆、图书馆、商场等场所正成为越来越多居民避暑的选择。对居民来说,前往这些空间消暑纳凉的同时还能满足学习、娱乐等需求;对这些场所而言,避暑人群能够带来一定客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可见,民生难题绝非治理包袱,满足群众需求正是拓宽发展路径的重要突破口。
探索公共资源的复合利用方式,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一道必答题。当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社区活动室无人问津、体育器材破损废弃、公园绿地“铁将军把门”等公共资源长期闲置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从群众需求中找方向,在精细治理中想对策。比如,在安徽阜南县苗集镇张古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变成了“清凉驿站”,当地对接的柳编企业在这里为有能力的老人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老人在避暑的同时实现了创收。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提升城市民生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就能把更多“闲置存量”变为“优质增量”,为美好生活添彩。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既“见物”,也“见人”,让公共资源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一座座城市将续写更多安居乐业的幸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