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
8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将全民健身的滚滚热浪,生动呈现在世人面前。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是体育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肌理的鲜活例证。一幕幕火热的健身场景,勾勒出了一幅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双轮驱动、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全民健身的热潮,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健康中国“加速奔跑”。
基础设施的坚实步伐,铺就全民健身的康庄大道。曾几何时,“健身去哪儿”成为困扰群众的难题。目前社区“15分钟健身圈”从规划落为现实,十七万套乒乓球台走进老旧小区与公园,逾千个大型体育公园投入使用,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关乎百姓获得感的民心工程。它们见证了体育资源向下沉淀、向普通人靠拢的深刻转变,让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门槛大大降低。这种“举步可就”的便利,不仅构建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为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官方搭台与民间唱戏,共舞出全民健身的时代华章。国家全民健身日、线上运动会搭建广阔舞台,“村超”“村BA”“苏超”等草根赛事则以浓浓乡情点燃运动激情。从城市路跑热潮到冰雪运动南北交融,全民健身浪潮席卷神州。仅2025年全民健身日期间,全国共举办2.2万场赛事,直接参与人次超1100万,生动诠释了全民健身的活力和魅力。草原马蹄踏响赛道,江南龙舟划出浪花朵朵……这些赛事虽缺乏职业比赛的竞技水准,却拥有最真诚的邻里观众和最纯粹的运动快乐。它们证明了体育的根脉深植于人民之中,成为凝聚社区、振兴乡村、表达文化的独特力量。
全民健身热潮的涌动,也催生了壮阔的经济浪潮。“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3.67亿元大关,年均增速超过百分之十,成为中国经济中一个璀璨的“新增长极”。更令人欣喜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在加速推进。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龙头的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标志着体育产业正从制造出口向服务内需深刻转型。赛事经济尤为亮眼,F1、中网等顶级职业赛事一票难求,“村超”“苏超”等草根赛事则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约两亿人次、超三千亿元的户外消费市场,四十余万公里健身步道、两千多个营地编织起的全国网络,正在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促进健康、创造价值的“金山银山”。
但辉煌成就之下,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全民健身的长远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资源在城乡、区域间更公平地分配?如何引导“网红”赛事避免昙花一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筑牢监管堤坝,彻底清除“假赌黑”等毒瘤?又如何切实扭转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让学校体育真正强起来?这些问题考验着治理智慧,决定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最终成色。
中国体育,正行进在一条更广阔、更包容的道路上。它的目标,早已超越竞技场上的金牌榜,指向十四亿人的身心健康、生活品质与精神丰盈。它的发展,也不再是体育部门的孤立事务,而是牵动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综合系统工程。当运动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当健康融入国家发展的基因,当产业因创新而持续澎湃,这便是体育强国最动人的模样,也是一个迈向伟大复兴的民族应有的朝气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