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在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如何让“荒滩”蝶变为“金滩”,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共赢?张掖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以一场突破性实践,书写了生态脆弱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通过6000余亩荒滩的创新性流转与低碳化开发,不仅让土地价值实现翻倍跃升,更让脆弱生态持续向好,为破解“保护难发展、发展难保护”的困局提供了生动范本。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构建起“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平台+金融+保险”的多元协同机制。张掖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主动搭建公开透明的竞价平台,辅以专业技术支撑与全流程服务;金融与保险机构同步注入融资活水与风险保障,彻底打通信息壁垒,让土地资源与绿色投资需求精准对接。数据印证成效:荒滩流转价格从每亩400元跃升至800元,增值率达100%,既让出让方收获实实在在的收益增长,更让承租方获得稳定的发展根基。
正如张掖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张进军所言,交易中心的价值,正在于高效匹配生态友好型投资需求,而金融支持则为项目可持续性装上了“压舱石”。
生态与经济的共赢,更源于产业模式的科学创新。交易中心精准引入低碳种植企业,以燕麦与甘草为核心构建生态农业体系:1740亩燕麦既是替代高耗水作物的优质饲草,更是守护土地的生态屏障,其根系为甘草挡风固沙的同时,改良土壤、减少化肥使用、节约灌溉用水;1600亩甘草则化身“生态经济双引擎”,作为高价值道地中药材,在北纬38°干旱带实现固沙、节水、改土的多重效益,“预计四年后将有可观收益”,来自承租方的反馈,道出了绿色发展的经济潜力。在此基础上,平台带动近3000亩土豆、苜蓿等作物规模化种植,形成多元共生的生态农业格局,让荒滩真正焕发生机。
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两山”理念转化的生动注脚:出让方租金翻倍,承租方收获稳定回报,节水减碳的种植模式更实现了成本降低与效益提升;生态层面,植被覆盖提升、沙化得到遏制、土壤有机质增加、区域小气候改善,荒滩向“绿洲”的蜕变清晰可见。
以市场化机制为钥匙,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农业,最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生态修复、企业农户共赢的多重价值。这一“张掖方案”不仅为全国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资源盘活经验,更标志着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市场化转化之路上,张掖已迈出坚实步伐,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