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 美丽乡村的绿色蝶变
庆阳融媒记者 张虎奎
初秋时节,宁县中村镇平定村的果园里,村民董卿和乡亲们忙着采摘早熟苹果。“农闲时来帮忙,每天能挣100元,够一家人零花了。”董卿笑着说。同村的赵海娟则是正洋苹果公司的长期工,在家门口实现年增收2万元……这是宁县乡村振兴惠及群众的生动缩影。
群众增收的背后,是宁县系统布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宁县印发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1-2025)》,通过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等六大体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生态筑基:
黄土高原的绿色蓝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融入宁县发展的血脉。翻开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1-2025)》,六大体系、35项考核指标构成清晰的生态建设路线图,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行动迅速跟进。2022年8月,《宁县推动林草绿色生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立下了硬指标:到2025年,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6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82%。
生态修复持续发力。今年5月,一场覆盖6个乡镇的退化林修复工程同步启动,投入1002万余元对15000亩退化林进行采伐修复及补植修复,为黄土高原筑牢生态屏障。
据今年6月5日宁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披露,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8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0.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6.81%。
产业兴旺:
黄土里的“黄金”产业链
行走宁县乡村,特色产业如繁花绽放,为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能。
苹果、蔬菜等六大产业挑起“大梁”。“三塬”地区改造果园1.32万亩,预计年产值47亿元;“三川”地带“六菜”齐抓,带动全县种植瓜菜24.4万亩,预计产值2.8亿元。
现代设施农业亮点纷呈。占地60亩的太昌镇福禾菌业现代化工厂试产成功,采用智能化温控技术,年产各类食用菌2800吨,年营收预计达6000万元。
产业布局日益多元。九岘乡北庄村5座大棚种植黑木耳、甜瓜;东会中药材就业工厂加工13种中药材,年产值510万元;全乡还发展金银花“庭院经济”65户。
数据见证成效,2025年上半年,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41元,同比增长7.4%,增速跃居全市第二。
农文旅融合:
美丽乡村的“焕新密码”
产业兴旺之外,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新宁镇九龙村告别了单一的玉米小麦种植。如今,道路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村中的“食光小院”“梦想剧场”“共享桃园”等各具特色,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我经营的农家乐一年营业额有10万余元。”村民周辉改造老旧房屋经营餐饮。村里还引进甘肃惠众农业公司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园,栽植车厘子、杨桃等果树,村集体通过资金入股,年获收益4.7万元,实现了企业、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瓦斜乡永吉村奏响农文旅融合发展“奋进曲”。依托义渠百花园国家3A级景区,打造15处连片花海、5处水景池,以及欧式木屋、星空屋等特色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注入活力,徐弘仓版画、杨自学皮影戏、贺雪霞剪纸等非遗项目入驻非遗工坊,年培训学员300人次,衍生的皮影道具、剪纸文创成为热销商品。村民李伟在村直播基地带货,将小米、苹果、黄花菜卖向全国,半年时间实现净利润5万余元。
绿色循环:
美丽乡村的创新实践
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宁县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米桥镇常邑村“农光互补”项目成为典范。光伏板下,绿油油的苜蓿地里散养的鸡群啄食嬉戏,形成“上有光伏发电,下有生态种养”的立体循环——光伏发电产生收益、苜蓿和昆虫为鸡提供饲料、鸡粪经沤粪池处理后还田增肥,这种闭环模式实现了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福禾菌业的循环体系同样可圈可点。工厂年收购果木枝条、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7500吨作为原料,又将6000吨废菌料转化为2000吨有机肥,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变废为宝”。
从传统农业县的创新求变,到生态筑基、产业兴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三重变奏”,宁县正用一抹抹亮眼的“绿”,书写着美丽乡村蝶变的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