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活力新城起宏图 奋楫争先谱华章——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8-20 10:00:38

活力新城起宏图 奋楫争先谱华章

——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

兰州新区黄河大道。新甘肃·兰州新区报记者 罗晋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魏晓倩

2012年秋天,兰州新区纬一路进入建成通车倒计时,业主代表卫俊峰在现场的简易工棚里,正对着一张泛黄的图纸反复标注。工棚外,推土机的轰鸣声震得活动板房簌簌作响——这是兰州新区获批后,建成的首条城市主干道。

13年后的同一个季节,兰州新区云上融媒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无人机操作员陆玉昊正沿着同一条坐标线拍摄视频。镜头里,当年的施工现场已变成宽阔笔直的黄河大道。卫俊峰曾工作过的简易工棚的位置,如今矗立着鳞次栉比的写字楼与商场。

镜头掠过车流,捕捉到奇妙的时空叠影:无人驾驶的快递车正沿着卫俊峰当年“踩出”的路基延伸方向行驶;兰州新区“甘智汇”科创园的玻璃幕墙,折射出不远处的栖霞湖,湖面倒映着岸边晨练市民的身影。

13年前那片长满骆驼刺的土地,早已变成玫瑰绽放的湖畔公园。

  城之骨:路网通达织就立体枢纽

当年图纸上勾勒的线条,如今已交织成一张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网络。

除了黄河大道这条主动脉,水秦路、景中高速等一条条道路向外延伸,像舒展的筋骨,支撑起兰州新区的发展框架。708公里的通车里程,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兰州新区从闭塞走向开放的见证。

2010年,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只有360万人次,而2025年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用百日,旅客吞吐量就达到了478.21万人次。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投用,让兰州新区与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中兰客专的开通,更是为新区注入了高铁速度。从兰州新区到兰州城区、到白银等地的时间大幅缩短,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更加高效。

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架起了兰州新区与欧亚国家经贸往来的桥梁,集装箱在铁路线上呼啸而过,满载着货物,也满载着新区的发展机遇。

年产值近2亿元的甘肃泰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一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兰州新区便利的交通是企业选择落地的理由之一。

曾经的交通末梢,如今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业之脉:产业集聚涌动强劲动能

7月31日,在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第五届城市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上,兰州新区获评“2025投资吸引力新区”。这是兰州新区自2020年起连续第五次摘得此项全国性殊荣,彰显了当地日益强劲的发展动能与一流的投资环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兰州新区以“招大引强、聚链成群”为战略导向,累计引进优质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6100亿元,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从景中高速公路西入口进入兰州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千亿级绿色化工园区。作为西北地区首个以“绿色化、循环化、高端化”为定位的专业园区,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高端医药、高效农药等领域的新型企业。

沿着化工园区一路向东,便是新材料产业园。这里汇聚了海亮新能源材料、宝航新材料等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形成了有色金属、负极材料、绿色建材、光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体系。

此外,装备制造方面,“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熠熠生辉;生物医药方面,百林科、原子高科等企业填补空白,创新成果涌现;数字经济方面,互联网国家骨干直联点、云计算产业园夯实数字底座;现代服务业方面,京东亚洲一号高效运转,航空维修、智慧物流等业态活力迸射。

从最初的简单加工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布局,一批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开放窗:融通内外尽显丝路风采

兰电股份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赶制发往欧洲的发电机组。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出口额达3622万元,占2024年全年出口总额的97%。

从单一设备到“产品+场景”一体化解决方案,再到全生命周期服务,兰电股份的产品已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

同样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的还有广通新能源、兰州大宏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广通新能源今年新签订100台公交车出口乌兹别克斯坦订单。近三年来,兰州大宏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实现海外创汇超9000万美元,“新区造”矿热炉远销哈萨克斯坦、印尼等国家。兰石集团则进一步拓展俄罗斯及中东市场,今年上半年,出口交货值超6亿元,实现大幅增长。

这些企业的出海之路,正是兰州新区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的真实写照。

作为对外开放的核心平台,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整合资源,促进企业间协作配套,形成“抱团出海”的集聚效应。针对企业通关、物流、融资等痛点,综保区提供“一对一”靠前服务,打通外贸全链条堵点。

13年间,兰州新区的开放版图不断扩展。从水果、精密仪器的进口,到汽车、机械的出口,双向流动的贸易格局正加速形成。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民之生:品质生活绘就幸福画卷

周末的清晨,阳光在青年人才公寓的窗台上投下斑驳光影。24岁的李文润正在厨房里准备早餐,35平方米的公寓被她布置得温馨雅致——独立卫生间里的热水随时可用,厨房里的灶具崭新发亮,阳台上的绿萝沿着栏杆垂落。

“三年前读书时,从没想过能在西北新城拥有这样的家。”她笑着说,语气里满是对生活的满足。

在瑞岭锦绣家园小区,78岁的张存福老人刚走到单元楼门口,“嘀”的一声,门禁应声而开。“以前住土坯房,刮风漏土、下雨漏水,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作为兰州新区最早一批移民,他的孙子已经在兰州新区读完了大学,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这样的幸福感,在兰州新区并非个例。从秦王川上零星散落的土坯房,到如今鳞次栉比的现代化社区;从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到“15分钟便民圈”覆盖全城,兰州新区的民生画卷正以温暖的笔触,描绘出从“生存”到“生活”再到“品质”的跨越。

13年间,兰州新区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张存福等数万居民告别土坯房,搬进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青年人才公寓为李文润这样的“新市民”提供“拎包入住”的便利,一年能为年轻人节省七八千元租金;智慧物业覆盖77个小区,水电气缴费、投诉报修全流程线上化……

住房条件的变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城市温度的具象化。

社区内,幼儿园、学校、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齐全,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新建的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聘请了知名专家,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绿之韵:生态宜居彰显城市魅力

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里,管理员魏江善正给游客介绍:“这是今年刚观测到的凤头雀莺,咱们这儿的鸟类已经从最初的58种增加到80余种了。”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远处的绿林,不时有飞鸟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

这样的生态蜕变,在兰州新区处处可见。

兰州新区创新实施“双线并进”生态治理策略,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将生态治理与现代农业、优质林草种植、城镇发展深度融合。建成百花公园、文曲湖公园、临港花海等11个城市公园及口袋绿地,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从5%跃升至36%,湿地、绿廊、花海贯通的生态格局全面形成。

如今的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六项主要指标全部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不仅成为周边城市居民避暑游玩的首选地,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安家,人口已从不足5万,增至72万。

从“风吹沙石跑”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新城,兰州新区用13年的坚守,在黄土高原上绘就了一幅动人的绿色画卷。

  智之变: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

主干道上,无人驾驶巴士平稳驶过十字路口,车载传感器实时扫描路况;工厂里,焊接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精度完成作业,机械臂末端的火花规律闪烁;餐厅内,送餐机器人循着二维码,将热菜稳稳送到食客桌前;智能温室里,传感器监测着土壤湿度,自动触发灌溉系统……

13年间,智能化浪潮已渗透到这座新城的每一个角落,从人工操作的传统模式到万物互联的智能管理,兰州新区正以数字为笔,勾勒出智慧城市的鲜活图景。

在大数据产业园的指挥中心,一块巨型屏幕实时跳动着城市脉搏:交通流量热力图、政务服务办理进度、企业能耗监测数据……这里是城市的数字大脑,每天处理着大量信息。

城市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感知,更深远的变革发生在数据要素领域。2月1日,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内,“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与“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创新场景实验室”同时揭牌。在可信数据空间的安全屏障下,政务数据与企业数据首次实现“可用不可见”的跨域流通。

“以前各部门数据像孤岛,现在通过加密技术,数据能在‘保险箱’里流动起来。”产业园负责人指着实时更新的数据流通看板说。

从人工抄写台账到数据自动归集,从现场排队办事到云端一键审批,从经验决策到算法预警,兰州新区的“智之变”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当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智能工具化成为日常,这座新城正以更轻盈的姿态,奔跑在数字时代的赛道上。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