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李茜 赵玉
在永靖小城的烟火气里,孔江江和魏仕杰夫妇的小面馆像一盏暖灯,亮在街头巷尾。这对90后夫妻用日复一日的忙碌,把普通的面条做出了生活的滋味,也用勤劳的双手,在创业路上一步步点亮属于自己的幸福。
清晨到深夜,揉面煮汤里的默契
每天清晨8点,当小城还未完全苏醒,面馆里早已有了忙碌的身影。和面时面团与案板碰撞的闷响、熬汤时肉汤翻滚的咕嘟声、切菜时刀刃与砧板的清脆声,交织成夫妻俩一天的序曲。
分工是多年磨合出的默契:孔江江掌住面的“魂”,从卤肉的火候到拉面的劲道,每一步都拿捏得稳稳当当;魏仕杰守住味的“根”,熬汤时要盯着火候慢慢煨,凉拌菜得调出清爽的口感。这些准备工作必须在上午11点前就绪,只为迎接第一波饥肠辘辘的顾客。
“老板,来碗牛肉面!”“要份炒拉条,多放辣!”11点刚过,小小的店面就被熟客的招呼声填满。魏仕杰手脚麻利地往碗里添着凉菜,孔江江则在灶台前快速拉面、颠勺,老顾客的口味偏好早已记在心里——谁爱多放醋,谁要加个蛋,不用问就摆得合合适适。
烟火气里的认可,是最暖的回报
“我在附近上班,基本天天来,味儿正、干净,老板两口子也实在。”常客罗宏江边吃边说;康盛慈民医院的祝轩和同事也是这里的“回头客”:“离单位近,味道好还卫生,总想着这一口。”
这些朴实的认可,藏在顾客埋头吃面的满足里,也成了夫妻俩扛过辛苦的动力。中午和晚上的高峰时段,他们常常忙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等闲下来时,饭菜早就凉透了。下午稍作休整,又得马不停蹄准备晚饭的食材,直到将近晚上10点,最后一盏灯熄灭,才算结束一天的忙碌。
从打工到创业,夫妻同心闯出路
“刚结婚时家里条件一般,但年轻嘛,总觉得肯干就有希望。”魏仕杰笑着说。夫妻俩曾一起在辽宁的餐厅打工,孔江江学拉面,她学配菜,起早贪黑攒下的不只是积蓄,还有一身手艺和对开店的憧憬。
“民以食为天,不如回家开个面馆。”2023年,孔江江带着这个想法和妻子回到永靖。创业初期并不顺,顾客寥寥时,夫妻俩也曾焦虑过,但他们认准了“味道好、讲卫生”的理儿,慢慢攒下了口碑。“现在老顾客多了,收入稳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孔江江揉着面团,眼里满是干劲。
一碗面的温度,不仅在热汤里,更在夫妻俩掌心的老茧里,在顾客满意的笑容里。正如他们常说的:“只要肯干,日子总会像这碗面一样,热乎乎、香喷喷的。”这对90后夫妻用最朴实的坚持证明:平凡的日子里,勤劳就是最好的调味料。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