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电商拓路 品牌增值
我市桃经济链出富民增收新丰景
作为黄河岸边的瓜果之乡,兰州的8月总藏着一份特别的甜蜜——那便是露天生长在山川间的鲜桃,它不依赖大棚呵护,充分沐足阳光雨露,一年只在七八月间迎来短短一季的采摘期。这份一期一会的珍贵,在金城大地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争鲜”记——桃王争霸、冷链运输、云端热销……各县区正以鲜桃为媒,将这份短暂的丰收喜悦,酿成富民增收的“甜蜜经济”。
近日,在七里河区八里镇仙桃世佳家庭农场,90后负责人董杰和顺丰快递员正熟练地为每颗桃子裹上网袋、装箱、称重、贴上快递信息贴,当日多箱桃子将发往北京、上海、内蒙古、深圳等地。董杰拿起一颗桃子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今年我种植的陇蜜9号迎来大丰收,我手中这颗桃单果重可达八两至一斤,金黄的果肉像冰糖般剔透,它最大的特点是耐储存、耐运输,品质相比去年又上了一个台阶。”
品质提升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创新。近几年,董杰与省农科院合作定制配方农药,每年可减少2至3次农药喷洒,大幅降低农残的同时,让桃子的自然风味更突出。“今年我还提前修剪了桃树,增强了它们对高温、雨水的耐受性,不仅挂果更稳,保鲜期也比去年延长了。”董杰介绍,今年他家农场桃子产量在8000斤左右,按中果8元每斤、大果10至13元每斤的价格,总收入可达7至8万元。
在彭家坪镇贾家山村,张凤娥和婆婆正弯腰将刚采摘的桃子称重装箱,“我嫁到这儿20年,种桃就种了20年,自从桃园8月6日开园后,每天订单都在50箱,甚至供不应求。”张凤娥告诉记者,这得益于种植技术的进步,别小看桃树施肥、修剪、管理,这里边有大学问,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桃子的品质。这几年,镇上每年都会邀请专家开展果树修剪等内容培训,极大地提升了桃农的科学种植理念。
在永登县树屏镇东沟村,宝兰生态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流转的1300亩桃林里,4万棵桃树全部采用安宁白凤桃优选嫁接技术。负责人王文显介绍,今年桃树进入旺盛期,产量达到80万斤,为了做好“桃”经济,合作社完善了桃园种植区的水利配套工程,修建可贮存2万方水的蓄水设备,解决了桃树灌溉问题,同时建设500平方米的保鲜冷库,延长了鲜桃的储存期。
8月初的安宁区白凤桃精品种植园,第42届桃王争霸赛正如火如荼开展,105份鲜桃样品正接受专家团队的严格品鉴,桃农窦永梅家的白凤桃在外观、色泽、口感、甜度上“表现”优异,摘得桂冠。农技专家刘有硕介绍:“沙质土壤透气性好,黄河水酸碱度适中,加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让白凤桃含糖量能达到22%,采收后两三天都不变软。”而今年7月,“安宁白凤桃”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为这张金名片再添新光彩。
技术的提升、品牌的打造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更让兰州鲜桃借助网络跨越山河、香飘万里。
“欢迎大家来地里采摘,让小朋友摸摸桃子的绒毛,尝尝刚摘桃子的清甜,体验丰收的快乐。”桃农董杰在快手开设直播间,展示桃子的采摘过程,直播间人气很旺,也带动了线下采摘游客增长。在皋兰县什川镇,古树花村合作社的分拣中心里,3名主播正对着镜头展示刚摘下的蜜桃。“看这果肉,汁水饱满,清甜可口!”主播话音未落,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合作社负责人卫万铎介绍,自8月开园以来,日均发货500件,订单覆盖全国多个城市,直播带货让销量增长明显。
七里河区贾家山村党支部书记龚成栋计划下一步教村民拍短视频、剪视频,“用活用好互联网,让电商平台为桃子打开更大的市场。”他望着村里连片的桃林,眼中满是期待。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大部分桃园内有快递公司驻点办公,开通产地直发通道,依托发达物流网络,全国多数省份能实现次日到达,24小时内即可收到这份来自兰州桃园的甜蜜。
更令人惊喜的是农旅融合带来的附加价值。安宁区1.46万亩桃园年产3万余吨桃子,通过春日赏花、夏日摘桃模式,170多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量可观。什川镇人民政府镇长陈大旭介绍,该镇正计划依托丰富的桃园资源,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栋楠 安娜 葛强 彭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