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高原兴产业 沃野涌新潮——庆阳市西峰区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 陇东报 作者/ 时间/2025-08-19 09:43:15

高原兴产业 沃野涌新潮

——西峰区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纪实

甘肃润庆精细化工建设项目现场工人调试设备

西峰区肖金镇冉李村设施大棚里群众采收圣女果

西峰工业园区南部石化产业园一角

文/图 庆阳融媒记者  盘小美

夏末秋初的董志塬上,西峰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司官寨村食用菌基地香菇产销两旺,清水沟水利风景区游人如织……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脉动。

西峰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谋篇布局、精准发力,围绕建设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AI标杆城市,持续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在发展轨道上稳健前行、不断跃升。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56亿元,同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达54.7亿元,同比增长33.2%。

 重点项目驱动工业集群蓄能

安装支架、焊接钢梁、调试设备…… 连日来,在西峰工业园区南部石化产业园内的寰泰年产2万立方米钒电解液及3000吨高纯原料生产线项目建设现场,各区域施工人员有序作业,一派繁忙建设景象。

据了解,该项目为新能源上游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5.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年产3000吨高纯氧化钒原料生产线,包含原料仓库、精制车间、煅烧车间、工艺废水处理车间、危废库等设施;二期为年产2万立方米钒电解液生产线,主要建设电解液制备车间、成品仓库等。“一期工程自去年5月开工后,我们倒排工期加速推进,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封顶,正在进行扫尾工程与设备安装,精制、煅烧、废水处理车间的部分设备已就位,预计9月开展单体调试,10月进入试生产阶段。”寰泰储能股份有限公司电解液事业部总监汪大成介绍。

“高纯钒是新能源储能电池的关键材料,主要用于生产钒电解液,目前市场供应紧缺。该项目投产后,年可生产3000吨高纯钒,重点供应甘肃、陕西、新疆等西北市场并辐射全国,满负荷生产年产值可达3亿元、利税可达6600万元。”汪大成说。

项目兴则产业兴,项目强则经济强。西峰区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重,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精细化工、智能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精准招商,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实施补短板、延链条、增动能的优质项目,破解传统产业链条短、地方工业质弱量小等难题。同时,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制定招商奖励政策,按照“延链补链强链”的思路开展集群化招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8条重点产业链,靶向招引上下游关联企业;扎实推进宏大化工年产20万吨双氧水、同欣50万吨/年轻烃深加工、瑞华天然气提氦与储备调峰一体化、三一重能庆阳风电装备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通过“以链聚企、以企强链”,推动工业产业向“新”攀登,加快构建具有西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我们锁定招商图谱和‘链’上重点企业,实行全员招商,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9个,总金额达160.5亿元。今年,园区围绕产业落地和基础保障启动实施项目9个,完成投资15.11亿元。”西峰工业园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袁丽龙说,“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49户,形成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智能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甘肃润庆精细化工建设项目是甘肃沃德化工集团布局精细化工产业的重点项目,计划建设年产12600吨石油助剂及精细化工类产品的工业生产基地,总投资1.56亿元,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甲类车间仓库,配套建设1100立方米丙类罐区、备件库、锅炉房等生产辅助设施。

“项目落地后,市、区政府和工业园区提供了坚实保障,帮助我们高效完成项目用地规划、审批与供给,并完善周边道路和水电气等配套设施,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确保项目快速推进。”甘肃润庆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新产品研发中心部长王铭也说。

为加快项目落地建设,西峰区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推行“专班化+清单化”“市场化+效益化”“闭环化+具体化”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全流程跟进服务,帮助企业打通土地、资金等方面遇到的堵点和难点,力促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一个个项目扎实推进: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制绿色燃料、川军氢能氢燃料发动机项目开工建设;同欣50万吨/年轻烃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陇电入鲁”庆阳换流站正式投产运营……今年上半年,全区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18个,完成投资76.4亿元,同比增长32%。

 “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提质增效

玉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品种成功培育种植,成为群众增收新引擎;蔬菜产业多元化发展,丰富城区居民“菜篮子”;苹果产业实现量质双升,果品进驻北上广等地区商超……这些产业活力迸发的生动图景,正是西峰区探索发展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结出的丰硕果实。

西峰区深挖农业资源禀赋,按照种植、养殖、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引龙头、强基础、建机制、延链条、扩规模,持续做大做优苹果、瓜菜、生猪、食用菌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现代绿色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食用菌产业是“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关键环节。西峰区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大户,推广“龙头企业管两端、中间交给群众干、政府引导快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集菌种研发、袋料生产、养菌出菇、加工销售、菌糠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食用菌产业“多点开花”。

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彭原镇鄢旗坳村打造了集菌种选育、菌棒生产、木耳种植于一体的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引进国内先进的液体菌种发酵接种技术,配套全自动菌棒装袋机、接菌线及自主知识产权培养架,成功选育出适宜本地生长的黑优2号、黑优4号、玉木耳等新品种。目前,基地共有75座大棚,菌棒年生产能力达5000万棒,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四川、宁夏、陕西等地,并带动周边100多户群众增收。

后官寨镇司官寨村按照企业管前端、群众管中端、集体管末端的“三端三管”模式,建设了西峰区食用菌产业园,配套菌种研发、自动化制棒、分拣烘干、废料处理、冷链仓储等设施,形成集研发、加工、生产、废料利用于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我们共吸引280余户群众入股,先后建成520座香菇棚,年产量达3600吨,户均年增收2万元。”司官寨村党总支书记高虎说。

“我们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园为重点,辐射带动后官寨镇司官寨、沟畎、中心和彭原镇鄢旗坳、温泉镇刘店等村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全区共培育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10家,建成大棚800多座,形成了‘两园三镇十村’的食用菌产业布局,预计今年菌棒产量可达8500万棒,食用菌产量可达9000吨,总产值将突破3亿元。”西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王宝军说。

西峰区在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的同时,通过“龙头”牵引、政策支持、技术支撑,积极发展瓜菜、苹果、生猪等特色产业。采取“设施农业为主、露地种植为辅”的模式,在肖金、后官寨、什社等乡镇建设基地,规模化发展蔬菜产业;以居立、袁氏等企业为引领,推进苹果产业提质改造;打造标准化养殖基地,依托正大集团,采取定仔猪和饲料价格、定育肥猪回购标准、定育肥猪回购价格的“三定”合作模式发展生猪产业。

同时,充分发挥种植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养殖业的效益牵引作用和菌业的闭环作用,加快推动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和菌业产生的废料相互转化利用。利用秸秆、果树废枝作为菌业原料,将生猪粪便转化为种植业肥料,废旧菌棒处理后作饲料或还田作肥料,形成种养菌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业资源利用率。

如今,西峰区特色产业规模渐成、效益日增、品质愈优。上半年,全区生猪出栏8.65万头,提质改造老旧果园6000亩、推广苹果新优品种1950亩,瓜菜、食用菌产业产值分别达4.3亿元和1.72亿元。

农文旅融合绘就振兴图景

蒲河川区内,山水美景、瓜果采摘,让人尽享田园慢生活;清水沟水利风景区里,垂钓、露营、品茗等项目一应俱全,成为避暑优选;小崆峒旅游风景区中,书画交流、非遗展示、戏曲表演轮番上演,文化气息浓郁……在西峰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实践,正将乡村打造成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西峰区盘活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促旅,培育特色农产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发展“文化+旅游”“非遗+旅游”“农业+旅游”等新业态,通过农文旅融合让乡村聚人气、添活力,绘就“农强文兴旅旺”新图景。

秋阳下的显胜乡毛寺村,青山叠翠间蒲河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的农宅错落分布,勾勒出“山环水绕、景美人亲”的生动画卷。

中国快乐写生俱乐部执行主席曹魏组织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在这里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写生活动,用画笔定格高原乡村之美。“选择来这里写生,一是气候凉爽,适合创作;二是风景独特、文化底蕴深厚,能为画家带来很多创作灵感。”曹魏对此次庆阳之旅赞不绝口。

毛寺村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以黄土农耕文化为核心,发展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推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窑洞民宿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乡愁记忆馆、凤凰塬舍、连心桥、水车园等景点,探索“住农家屋、赏山水美景、观田园风光、体验农事生活”的乡村旅游特色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径。

西峰区实施景区提升和乡村旅游提质工程,在毛寺、李岭、塔头等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融合自然风光与文化元素,串联蒲河、北石窟寺、清水沟、北湖等景区,打造“寻根问源观光游、农耕文化体验游、城区湖景休闲游”3条精品线路,配套推出文化主题民宿、特色美食夜市、康养休闲等业态。

发展乡村旅游既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西峰区紧盯市场需求,发掘各地特色资源,精心打造“多元样板村”:李岭村建设果蔬基地,打造集休闲、露营、体验于一体的生态采摘露营基地,探索“以特色餐饮拉动旅游、以生态农业体验丰富旅游、以团建研学提升旅游品质、以网络直播引流旅游”的发展路径;后官寨镇帅堡村发展智慧养殖、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等项目;董志镇庄头等村发展特色果蔬采摘、休闲观光……通过开发个性化项目,持续满足游客多元体验需求。

西峰区还深挖本土民俗资源,举办非遗展演、非遗进景区、研学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剪纸、面塑、香包等传统技艺;推出“公园广场群众文化月”活动、“盛夏雅集·文化寻趣”小崆峒文化活动等,联动线上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推广特色农文旅产品……一系列活动激活了文化消费场景,让文化活力持续转化为消费动力。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接待游客698.15万人次,旅游花费达44.43亿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