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强信心 看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颗蓝莓·千斤土豆·万亩金花——定西市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新甘肃客户端 作者/ 时间/2025-08-16 10:03:05

安定区鲁家沟镇蓝莓种植基地。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高樯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小枢 李峰 高樯 杨唯伟 曹立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潼

夏日,从定西市安定区城区出发,沿省道209一路向北,车窗外的黄土塬渐渐铺展开平畴沃野。

行至鲁家沟镇,景象令人眼前一亮——平展展的川地里,成排的温室大棚如浪潮般铺向天际,棚膜在阳光下折射出粼粼波光。

这些大棚里,既生长着当地家喻户晓的“土疙瘩”马铃薯,更藏着令人惊喜的“新贵”——颗颗饱满的蓝莓。

掀开门帘走进蓝莓大棚,仿佛闯入一片云雾缭绕的秘境。自动化控制系统悄然运转,细密的水雾如轻纱般在枝叶间弥散,营造出恒温恒湿的生长环境。

农户采摘蓝莓。

曾经“十年九旱”的干涸之地,如今靠着土壤改良的“换土术”、水肥一体化的“精准滴灌”、温湿度智能调控的“智慧大脑”,种出了果大如珠、甜酸适口的优质蓝莓。

“定西的高原光照像天然的调色盘,昼夜温差是最好的糖料厂。”陕西旭菁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定西分公司总经理郭荣笑着说。

2024年当地从山东引进的蓝莓组培苗,当年便顺利挂果。今年,19座温室大棚迎来采摘旺季,结出了“致富果”,市场价每斤12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距离蓝莓基地不远处,是定西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的种薯生产基地。

马铃薯脱毒苗培养室内,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培养皿,脱毒苗在皿内静默而茁壮地生长。步入高架苗床连栋温室,马铃薯绿浪翻滚,生机勃发,每一片叶子都沐浴着科技之光奋力生长。

鲁家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虎天介绍马铃薯雾培技术。

而在技术更为先进的马铃薯雾培车间,植株根系悬于空中,精准的营养雾气滋养下,根系轻舞,果实已悄然悬垂,静待丰收。

鲁家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虎天介绍;“这是我们采用‘雾培’生产的马铃薯原原种,长得像一串串葡萄,可以反复采收。”

“‘雾培’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脱毒马铃薯种薯成本,有助于杜绝土传病害,提高原原种产量和质量。”张虎天说,原原种薯产量可由每株3到5粒提升到每株50粒以上。

从静谧的培养室,到葱郁的连栋温室,再到神奇的雾培车间——这是一场马铃薯的“科技新生之旅”。

川地的高效农业如火如荼,山地的蜕变同样令人惊叹。

安定区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安定区在鲁家沟镇小岔口、大岔和花岔3个村规划建设了1.14万亩“引水上山”工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摄

驱车向鲁家沟镇山区行进,站在花岔村的山顶远眺,层层梯田如绿绸般缠绕山梁,沟峁间的农田漾着勃勃生机。“多亏了引水上山项目,这片千年旱塬才算真正‘活’了!”定西聚鑫牧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聚东指着田垄间的滴灌带,难掩激动。

安定区自古干旱少雨,鲁家沟镇更是“十年九旱”的典型,广种薄收是常态。

十年前引洮工程通水,让群众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可农田依旧“喊渴”。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吹到旱塬,青岛与定西联手实施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在鲁家沟镇小岔口、大岔和花岔3个村规划建设了1.14万亩“引水上山”工程。

该项目从引洮供水工程二干渠设闸提水,到二级泵站接力加压,再到高位水池储水稳压,一套“取水—提升—输送”的灌溉系统,让滚滚清流爬上了山梁。

“以前这些土地马铃薯亩产1000多斤,现在能飙到8500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杜银山算了笔账。

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杜银山介绍安定区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的具体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摄

深埋地下的供水管网与田埂间的滴灌带,构成了农作物的“毛细血管”,配上物联网墒情监测,水肥供给精准到每一株苗。

“滴灌比大水漫灌节水超50%,山地马铃薯一亩年用水不到100立方米,不光省水省肥,还能少雇好几个工。”杜银山说。

引水上山、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近年来,安定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种植管理水平,实现了产量翻番。

2019年至2024年,全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40.23万亩,其中高标准梯田26.52万亩、引水上山4.7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8.94万亩。

据统计,项目区内马铃薯节肥、节水、省工分别达到30%、40%、50%,亩均产值由1960元提高到8580元。

夏日通渭县李家店乡的万亩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目光转向通渭县李家店乡,山坳里飘着金银花清甜的香气。站在山头远眺,万亩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如绿色地毯铺展。

“全乡1.4万亩金银花,年产鲜花700万斤,产值超7000万元!”李家店乡党委书记王光宗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金银花浑身都是宝,花蕾兼具药用与茶饮价值,茎叶提取物可制成天然饲料添加剂,枝蔓扦插育苗……”通渭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焦万库介绍,近年来,通渭县以金银花为龙头,带动黄芪等道地中药材协同发展,打造全产业链产业园。通渭金银花种植面积累计达15万亩,成功跻身全国四大金银花主产区之列。

在通渭县的物流园区,投资1.5亿元的金银花健康产业园内,现代化生产线正上演“点石成金”的魔术:色选机快速筛选着花蕾,精准分出等级;提取罐中,泛着莹润光泽的绿原酸浓缩液缓缓流淌。

在通渭县碧玉镇,花农们采摘金银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陈佰万 摄

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翟玉生说,公司投入600多万元研发,推出含片、除臭剂等30多种产品,完成了从“卖原料”到“卖精品”的跨越。

如今,通渭县金银花产业在种植环节就实现产值9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23万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窥一隅而知全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定西市积极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农业产业质效提升,以要素升级优化农业关键要素配置,以产业革新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振兴成色。

全市持续构建以“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及金银花、食用菌、百合等区域性特色产品为主的“8+X”全产业链覆盖体系,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6亿元,同比增长6.2%。马铃薯、中医药、草牧全产业链规模分别达到120亿元、227亿元、160亿元。

从黄土塬上的蓝莓,到山梁间的马铃薯,再到沟峁里的金银花,一颗颗果实、一片片药材,正编织着定西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