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旅游】探访武威莲花山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张国才 时间/2025-11-25 12:25:22

探访武威莲花山

莲花山 资料图

张国才

初冬的河西走廊,风已带了几分清冽,却未将天地间的色彩全然收去。武威城外,戈壁滩的枯黄与远处祁连山巅的初雪相映,勾勒出苍茫辽阔的轮廓。正是在这样一幅疏朗的冬日画卷中,我们驱车向西南而行,行约十五公里后,眼前的景致骤然一转,祁连山北麓的雄浑山势间,一抹灵秀悄然浮现,层峦如莲瓣舒展,怪石似莲蕊点缀,那便是武威莲花山。

两千九百多米的海拔,让这座山在戈壁绿洲间卓然挺立,即便入冬,山间仍有松柏缀着深绿,与赭黄色的岩壁交错,添了几分生机。寒风掠过山脊,卷起细碎的枯草,却吹不散沟壑间沉淀的岁月肌理;阳光透过薄云洒下,为嶙峋的山石镀上暖光,仿佛能看见丝路驼铃曾在此处留下的光影。这般集山水之灵秀与人文之厚重于一身的景致,在河西走廊的群峰中,堪称独一份的“千古名胜”。

怀着对丝路文脉的探寻之心,我们踩着山间微凉的石阶拾级而上。初冬的山路少了盛夏的葱郁,却更显清净,每走一步,都好似与千年时光轻轻叩击。行至山腰处,几块裸露的古植物化石静静卧在岩壁间,褐色的石面上,蕨类植物的脉络清晰可辨,仿佛将亿万年的时光凝缩于此。谁能想到,如今的莲花山,曾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原始林海?那时的这里,古木参天,蕨类丛生,流水潺潺,而这些化石,便是远古绿意留在世间的清晰见证。

从先民留下的“文化密码”往上探寻,莲花山的人文印记随山势攀升愈发厚重,魏晋至隋唐年间的宗教与建筑遗存,便在更高处的山脊间静静等候。据史料记载,莲花山因“山形若莲,地脉通灵”,成了儒、释、道三教交融的圣地。那时的山间,寺观林立,“梵宇琳宫依山而建,钟声磬音彻谷传响”,香客的脚步声、僧人的诵经声与文人的吟哦声交织,热闹了数百年。如今,千年风雨已将多数建筑湮没,却留下了散落山间的遗址供人凭吊:用青石或石头衬砌的墙基匍匐于地,虽只剩半截残垣,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残存的柱础石上,榫卯的痕迹依稀可辨,仿佛还能想见木柱挺立时的巍峨;偶有青灰色的砖瓦碎片从荒草间露出,釉色虽褪,却藏着当年殿宇的规整与庄严。这些遗址与文物如散落的珍珠,被时光串联成线,轻轻触碰,便能听见过往的回响。

继续向上攀登,山巅的金顶塔逐渐清晰。这座雄踞于金字形峰顶的砖塔,自古便是凉州城的地理与文化坐标。初冬的风掠过塔身,八角七级的轮廓在蓝天映衬下更显挺拔,21米高的塔身由青砖砌就,仿印度楼阁式的形制中,藏着丝路文化交融的印记。每层塔角的翘檐下,风铃轻轻摇晃,塔顶的陶刹直指苍穹,保持着傲然的姿态。

听朋友聊起这金顶塔,才知道历代好多文人登上山巅后便频发诗兴。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曾随窦侍御登塔,写下“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的诗句,字里行间满是登塔远眺的壮阔,彼时站在塔顶,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祁连山的皑皑雪峰尽收眼底,方能生出“极目山河壮”的豪情;明代官员戴弁任凉州卫指挥时,也曾在此留下“一峰突兀白云中,低压南山地势雄”的咏叹,既称赞了塔的雄姿,也为后人考证塔的始建年代留下了珍贵线索。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便是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1941年,他途经武威时,曾两次登临莲花山,被山间的景致与文化遗迹深深吸引,挥毫创作了《莲花山图》。这幅画作不仅记录了当时莲花山的建筑风貌,更将这幅画化作自己的“视觉游记”,为莲花山的文化档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一首首诗作,让金顶塔不再仅是一座建筑,更成了承载文人情怀与丝路记忆的文化符号。

从金顶塔沿山脊下行,行至一处悬崖断涧处,一座石拱桥横跨其间,便是莲花山的“天桥”。这座桥长20米、高7.5米,全部由规整的青石块砌筑而成,未用任何黏合剂,却能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倒,初冬的冰霜覆在石缝间,更显其坚固。天桥东侧的洞顶,一块匾额镶嵌其中,“达度”二字笔力遒劲,似在无声诉说着过往行旅踏桥时的人生领悟。

关于天桥的修建,还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当年造桥时,悬崖险峻,石料难以运至崖上,工匠们束手无策。一夜之间,鲁班爷显灵,以彩虹为木,架起一座临时木桥,助工匠们完成了工程。桥成之后,木桥悄然消失,后人为感念这份相助,在桥旁建了“鲁班阁”,四时供奉。虽是传说,却为这座冰冷的石桥添了几分人文温度。

下山途中,晚风渐起,拂过耳畔时还带着山间松针的清润。朋友忽然驻足,伸手指向莲花山脚下那片望不到边际的旱滩坡地带,夕阳正为其镀上一层暖橙光晕,看似平平无奇的带状坡地,在半明半暗里却透着一股莫名的厚重。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绵延约三十公里的土地,眼底满是对这片沉默大地的敬畏,轻声道:“你看这旱滩,藏着比山上更久的故事。”

若说莲花山的山体是一部“立体的史书”,那么山脚下的旱滩坡地带,便是这部史书被深埋的“地下篇章”。踩在松软的坡地上,脚下的每一步都可能临近一段尘封的过往:从新石器时代的粗糙陶片,到魏晋时期的青铜饰件,那些曾伴随古人生活的器物,此刻正静静躺在土层之下,像一群沉睡的时光使者。

卧在坡上的“兽文石”岩画更令人驻足。粗犷的线条在赭色岩石上勾勒出鹿群奔跑、猎手引弓的模样,有的图案边缘还残留着淡淡的朱红,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密码”,清晰地诉说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故事,让莲花山成为河西走廊最早的“文化驿站”。

朋友曾听当地考古学者讲起,旱滩坡的每一次“苏醒”,都藏着震撼人心的惊喜。1972年,一场寻常的水利工程施工中,意外发现一座东汉古墓,墓中静静躺着92枚医药简,竹片上的墨字虽已斑驳,却清晰记载着古代医方,堪称打开汉代医学的“密码本”。1985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旱滩坡展开系统性发掘,30余座前凉时期墓葬的出土,更是让这片土地的历史价值再度升温。其中一座墓葬宛如“时光宝库”:彩绘木俑、面制花卷、木牍、莲枝灯、斗笔、丝织品等,每一件都是世间罕见的珍品。它们从千年泥土中走出,带着岁月的温度,仿佛正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那些被黄土温柔珍藏的过往。

天色渐暗,夕阳西下的最后一缕余晖,为莲花山的峰峦镶上了一道金边。站在山脚下回望,来时蜿蜒的山路已隐入暮色,唯有几棵松树的轮廓还清晰可见。晚风里忽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铃响,原来是山腰间挂在古亭下的风铃被吹动,那声音细碎而悠长,似在接续旱滩下的千年故事,又似在向过往行人发出邀请,邀更多人停下脚步,俯身倾听这片土地的文脉,触摸那些藏在山脊与旱滩间的初心。

相关链接

  游览莲花山小贴士

1.最佳观景时段:每日9:00—16:00为最佳游览时段。此时段阳光充足,既能避开清晨山间的浓霜与低温,又能在夕阳西下前,欣赏到“金顶塔映余晖”“祁连初雪衬莲峰”的经典景致,光线柔和也更适合拍摄文物遗址与山体风貌。

2.保暖装备建议:初冬莲花山日均气温约-5℃至8℃,且山间风力较大,需做好多层保暖。建议外层选防风冲锋衣,鞋子优先选防滑登山靴,防止石阶结霜导致打滑。

3.路线规划与体力分配:全程游览约需4—5小时,建议从山脚游客中心出发,先沿平缓步道参观“兽文石”岩画与古植物化石,保存体力;午后再攀登至山巅金顶塔,最后经天桥下山。途中可在遗址休息区短暂停留,避免因低温导致体力过快消耗。

4.文物观赏注意事项:旱滩坡墓群遗址区域设有防护栏,请勿跨越触摸文物;拍摄“武威汉代医药简”相关展陈时,禁止使用闪光灯,避免强光对文物造成损害;参观寺观遗址时,尊重历史文化,不随意翻动砖瓦碎片。

5.补给与应急准备:山间仅山脚游客中心有简易补给点,建议提前携带保温杯、能量零食等;可备少量暖宝宝,贴于腰腹或鞋内抵御严寒;随身携带手机充电宝,低温环境下手机电量消耗较快,确保紧急联系畅通。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