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国家管网集团甘肃公司天水输油气分公司灵台作业区:以赤诚匠心绘就能源惠民长卷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时间/2025-11-24 10:26:16

秋风掠过陇东黄土高原,金黄的谷穗在田野间翻涌如浪,而地下深处,另一场静默的丰收正在孕育——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甘肃段正式投产,这条钢铁巨龙般的能源动脉,正以每秒千余立方米的气流,将清洁能源送往千万家庭。此刻的陇原,既收五谷丰登之喜,更添国脉贯通之荣。

这条蜿蜒于黄土丘陵间的管道,从来不是地图上简单的线条。它穿越沟壑纵横的地貌,跨过蜿蜒曲折的河谷,将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与中东部旺盛需求紧密相连,成为“全国一张网”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绳结。在“十四五”能源布局中,它承载着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年输气量高达150亿立方米,可满足4000万户家庭用气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煤炭消耗6400万吨——这是管网人用匠心铸就的能源基石,更是民族复兴的坚实底气。

投产现场

投产背后的坚守,藏在灵台作业区主任许海银的脚步里。从84#阀室到90#阀室,20公里的管线他走了整整三次往返。晨露未晞时,他的工装已沾满露水;月光漫野时,他仍在站场研判运行数据。那些日子里,他的微信运动步数成了特殊的“晴雨表”:每一步都是设备查验,每一步都是安全确认,每一步都是质量坚守。升压关键期,他敏锐捕捉到压力数据的细微波动,连夜组织排查,将隐患消弭于无形;深夜里,他总会为值守同事递上一碗热汤面,蒸腾的热气里,既有铁汉的柔情,更有并肩作战的温暖。

许海银深夜进行气体检测

阀室里的年轻“00”后身影,是铁军精神的传承。90#阀室驻守者朱浩楠和于宇凌,每四小时就要完成一次巡检。雨夜防爆灯的光束下,他们专注的目光扫过法兰连接点,仔细核对仪表读数,侧耳倾听设备运行声。这种“每四小时一次”的坚持,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对“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承诺的践行。他们常并肩站在阀室门口,眺望远方的万家灯火——那片璀璨的光海中,有他们用青春守护的温暖,有他们用奉献点亮的希望。

青年员工朱浩楠进行阀门排污作业

投产前,一场针对现场问题的整改悄然展开。常人眼中的“微小偏差”,在孙荣凯看来却是投产安全的“拦路虎”。带着工具包穿梭现场,蹲守在轰鸣的设备旁,一手举着强光手电,一手用指尖细细摩挲密封面,逐段排查管线接口。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带往下滴,浸透了后背的工装,他却顾不上擦,这些对于他来说,是投产期间的常态。当同事劝他歇口气时,他只是摆摆手:“问题不解决,心里不踏实,这是投产前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出半点差错。”正是这份“零容忍”的较真,为管线顺利投产扫清了障碍。

地面之上,曲拯用脚步丈量着陇原的沟壑。每天清晨,他背着装有检测仪、记录本的巡检包,沿着管线走向穿梭在黄土坡间。午后的太阳把地面晒得滚烫,他的鞋底早已被碎石磨出了纹路,却依然每走50米就停下来,用探杆插入土壤检查覆土厚度,弯腰清理缠绕在警示桩上的杂草。一次巡检至泾河河谷段时,他发现一处管线上方有施工机械碾压的痕迹,立刻掏出卷尺测量距离,对照图纸确认管线位置,随后迅速联系施工方停工,并组织人员加固覆土、增设警示标识。夕阳西下时,他的巡检本上已记满了23处细节记录,每一笔都写得工工整整。“这条管线就像自己的孩子,每一米都得盯紧了。”曲拯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延伸向远方的管线,眼里满是坚定。

投产前进行问题排查

投产全程的协作精神,更显央企担当。从集团公司到基层作业区,各级部门深入现场开展“无死角、零遗漏”检查;项目管理中心全程督导问题整改;技术团队24小时在线提供支持。这种“上下一条心、整体一盘棋”的作风,正是“大国顶梁柱”责任的生动诠释——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在关键节点冲锋在前,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

如今,这条深埋地下的能源动脉,正静默而坚定地输送着清洁能源与希望温暖。源源不断的“福气”沿管道奔涌,进入千家万户,融入时代脉搏,成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管网人对陇原大地的深情告白,正是这个伟大时代最温暖的回响。

与警企联合巡护现场

秋风又起时,管网人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有着最动人的坚守与担当——这,就是新时代能源报国最真实的写照,也是陇原大地上最温暖的丰收。(杨胜林 柴继琼 李晚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