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汪家城:微短剧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作者:汪家城 时间/2025-11-24 08:48:53

当中国优质内容走向海外,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触动全球受众?内容创作该如何与海外受众实现情感共振?作为一名微短剧行业从业者,我有一些观察与思考。

过去几年,中国微短剧发展迅猛。亲历了单部微短剧的拍摄成本从几万元跃升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也见证了越来越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在红果短剧等平台上涌现,我算是行业发展“从零到一”的见证者。2021年,九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九州文化”)在浙江嘉兴成立,到2023年,我们已经具备年产上千部微短剧的产能,并在同年正式开启海外发行。

眼下,微短剧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在全球网剧应用中,中国应用占比达70%;2025年1月到8月,中国微短剧海外市场总收入超过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94.9%。

中国微短剧为何能在全球迅速拓展市场?

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网络文学长期积累的丰富内容供给。早在2000年左右,网文就在中国形成了庞大市场,至今仍有大量从业者不断涌入,创作新的故事。我曾经到其他国家考察,希望把他们的本土网文也拍成短剧,却发现他们没有这样丰富的文本资源。深厚的内容积淀,成为中国微短剧走向世界的核心优势。

另一方面,微短剧的产能持续提升。在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时,一部剧从制作到审批还要经历较长周期。但近年来,以浙江嘉兴为例,政府牵头建设创作基地,提供要素保障、版权保护等全流程服务,助力了微短剧的生产。这几年里,我们见证行业产能从一个月三五十部,到一个月三五百部;随着AIGC技术不断成熟,我相信未来月产三五千部也不成问题。

但产能提升绝不意味着可以牺牲内容质量。当前,微短剧行业不缺好故事,缺的是对海外受众认知习惯的精准把握以及引发情感共鸣的叙事能力。在我看来,微短剧行业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过去依靠“简单粗暴”内容就能获得票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只有把全链路深度运营、多效协同做到极致,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为此,我们制定了“中国框架,全球输出”的内容战略——保留中国故事具有文化深度的框架,适配海外受众的认知逻辑。自2024年起,我们在日本、美国都建立了内容中心。在日本,我们与朝日电视台合作,推出改编自中国故事的短剧《亿万富翁的离异孙女》,在保留核心剧本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调整,在日本上线第一周就卖出500多万美元。我们还把一些中国本土短剧译制成不同语言版本,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好评。之所以能制作出这些全球受众喜爱的微短剧,离不开海量优质的中国故事所构成的“内容宝库”。

有人说,现在微短剧赛道已经非常拥挤,未来该如何发展?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AI技术带来的机遇。在AI内容生成方面,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开始,“漫剧”,即借助AI技术由小说或漫画生成的动画短剧,越来越多地走入大众视野。它的生产成本比微短剧还低,但内容质量却毫不逊色。而且,过去微短剧只能局限于部分题材品类,有了AI技术,全品类的故事都能得到视觉化呈现,并通过全球化的发行渠道走向世界。

所以我相信,今天人们看到的微短剧只是一个开始。在中国,我们有数千年文化积淀出的丰富内容供给,日益先进的AI生产技术,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不断完善的行业扶持政策。未来几年内,微短剧的产能一定会不断扩大,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会不断涌现,更多中国企业会在AI微短剧领域具备全球影响力,向世界讲述更多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作者为嘉兴九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