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秦岭南麓,嘉陵江畔,陇南市这个镶嵌在甘肃南部的生态明珠,以45.27%的森林覆盖率领跑全省,2714.35万亩林业用地构筑起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作为西北重要的物种基因库,陇南市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近7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822万亩自然保护地守护着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陇南市以“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为路径,筑牢生态根基、激活富民密码、释放发展活力,让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绘就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图景。
植绿护绿筑屏障 生态底色更鲜亮
“以前荒山光秃秃,现在满眼都是绿,巡林时常能遇到野生动物。”武都区生态护林员王建军每天穿梭在山林间,手机巡林App记录着他的守护足迹。在陇南市,14423名生态护林员与3319名公益林护林员、天保林护林员共同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
陇南市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构建了“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落实在村”的保护格局。全市设立林长公示牌3005个,12816名市县乡村四级林长通过“四单一函”工作机制,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各级林长带头巡林,破解保护难题,“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成为常态。
“十四五”以来,陇南市累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195.62万亩,包括人工造林74.06万亩、退化林修复32.02万亩、封山育林75.54万亩、草原修复1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069万株,建成绿色长廊3192公里。森林覆盖率较“十四五”初提升了2.49个百分点,达到45.27%,林草覆盖率达68.5%,“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森林草原防灭火成效显著。陇南市落实“8311”工作措施和“县包乡、乡包村、村包山头”的包保责任,实现连续36年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1579.61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得到精细管护,徽县古银杏、宕昌县古槐树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陇南市、康县、两当县荣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陇南市林业和草原局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生态产业结硕果 绿富共赢惠民生
深秋时节,武都区佛堂沟油橄榄园里,70岁的村民安蒋贵忙着采摘黝黑饱满的果实。“以前种庄稼收成差,现在1亩油橄榄能收入1万多元。”经过品种改良,安蒋贵家油橄榄产量翻番,绿色产业让山区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陇南市立足山地资源,发展花椒、核桃、油橄榄三大木本油料产业,种植面积达869.05万亩,总产量36.1万吨,总产值突破190亿元。武都花椒、陇南油橄榄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核桃产业覆盖千家万户,成为群众稳定的收入来源。
康县岸门口镇贾家坝村150户村民种植的700多亩猕猴桃进入丰产期,最高亩产3000公斤,收入1.2万元。“林下四季有产业,春采山野菜、夏种中药材、秋收猕猴桃、冬收毛竹。”村支书周邦贵自豪地说。陇南市林下经济总面积达312.45万亩,产值9.75亿元,居甘肃第一。
生态旅游焕发新活力。官鹅沟景区“老曲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收入20万元;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串联350个行政村,4条自驾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陇南市已创建1个5A级、19个4A级景区,“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品牌声名远扬。今年1至9月,陇南市接待游客437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7.95%,生态旅游成为富民新引擎。
改革创新激活力 绿色发展提质效
“以前山林是‘沉睡的资产’,现在林权入股能分红。”两当县农民李银祥拿着林权证和分红存折,满脸笑容。陇南市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完成了1132万亩集体林地确权,颁发林权证41万本、林票23万张,通过“林权入股、折资量化、分红到户”机制,让农民成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改革释放更多活力。陇南市培育家庭林场115个、森林人家393个,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61家,打造了成县青崖涧森林康养基地等特色样板。金徽矿业投入9258万元进行生态修复,地形地貌恢复率超90%,建成4A级景区,走出了“地下工厂、地上花园”的绿色矿山之路。
陇南经济开发区内,农特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生态企业占比显著提升。甘肃兆丰农业公司年产腐竹1200吨,出口东南亚,年产值7000万元。该开发区围绕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2024年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9%。
从生态屏障到富民基地,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兴旺,陇南市以初心守护绿水青山,以实干蹚出转型之路。这座先后荣获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的城市,正让绿色成为最鲜明标识,让生态富民之路越走越宽广。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